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3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91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19篇
内科学   187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91篇
外科学   179篇
综合类   731篇
预防医学   296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399篇
  2篇
中国医学   386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在眶内壁骨折复位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羟基磷灰石复合体行眶内壁骨折复位术39例,对其效果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观察39例效果满意,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组织相容性好,易于塑型及修复。结论羟基磷灰石复合体是目前治疗眶壁骨折最为理想的充填材料。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究多学科协作联合PDCA管理在重症MDRO院内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方法 筛选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65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比较观察组(84例,多学科协作联合PDCA管理)和对照组(81例,常规院内感染防控管理)的感染防控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94.05%)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82.72%);观察组(97.62%)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观察组医护人员的各项MDRO感染管理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重症MDRO院内感染防控中,应用多学科协作联合PDCA管理模式,可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作为医院防控MDRO感染的良好机制推行应用。  相似文献   
63.
广东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情况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疫情动态,探讨新形势下的防治措施。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6年共查螺7120.29万平方米,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4893人,复治2747人,复治率为18.44%(2747/14893);外来人口调查:皮试检查2353人,阳性率为2.42%(57/2353),血清学检查7749人,阳性率为0.70%(54/7749);低年龄组人群调查:皮试检查9073人,阳性率为3.84%(348/9073),血清学检查11498人,阳性率为5.00%(575/11498),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者。解剖野鼠1753只,检查耕牛18266头,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通过被动监测,2004年,2005和2006年分别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8例和36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94.44%(82/90);年龄以15~55岁人群为主,占78.89%(71/90);职业以工人为主,占30.00%(27/90);其中急性感染病例2004年和2005年分别有1例和3例。结论目前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必须加强监测,重点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64.
格列喹酮与格列齐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格列喹酮与格列齐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丽水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用过格列喹酮和格列齐特两种药物3个月以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29例的病历资料及化验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用药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格列齐特降空腹血糖效果优于格列喹酮,格列喹酮降餐后2 h血糖作用优于格列齐特;两组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无大的波动,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格列喹酮和格列齐特都有一定的降血糖疗效,格列喹酮不良反应较格列齐特少,且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5.
多胺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胺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方法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复制心肌肥大细胞模型。检测心肌细胞表面积、心肌细胞蛋白含量,RT-PCR检测ANP mRNA水平作为心肌肥大评价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心肌细胞多胺含量。结果AngⅡ100nmol/L作用48h,显著增加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蛋白含量和ANP mRNA表达增加,同时,AngⅡ诱导细胞内腐胺含量明显增加。DFMO干预后,减少细胞内腐胺和总多胺水平,下调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表面积、心肌细胞蛋白含量,ANP mRNA水平的增加。结论DFMO预处理耗竭细胞内腐胺,减少多胺含量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相似文献   
66.
研究水热处理Silicalite—Ⅰ沸石对乙醇和水的吸附、脱附性质以及其填充PDMS膜对乙醇、水的渗透蒸发通量和对低浓度有机溶剂一水混合物的渗透蒸发分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ilicalite—Ⅰ沸石经水热处理,其水吸附量大为减少,因此其填充PDMS膜对有机溶剂-水混合物,主要是醇-水混合物的分离系数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IAP)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及预后。方法 :根据中国卫生部IAP临床诊断标准。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冠状病毒IgG。分析本组 (8例 )病例特点 ,患者均有密切接触史 ,潜伏期 1~10天 ;均发热 ,且热型多不规则。胸片特点 :本组肺部均出现片状或斑片状炎症阴影。常规予广谱抗生素、利巴韦林抗病毒以及免疫球蛋白、生物反应调节剂胸腺肽等治疗无效 ,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有效。结果 :本组均符合IAP临床诊断标准。 7例存活者于半个月~ 2个月内肺部炎症阴影均完全吸收。 1例死于呼吸衰竭。住院时间 14~ 4 4天 ,平均 (2 8 9± 13 7)天。 3例抗冠状病毒IgG阳性 ,且恢复期的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 4倍以上。结论 :IAP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本组以近距离传播为主 ,具有家族局部爆发流行的特点。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热程多在 14天左右 ,重症者可长达 30多天。该疾病侵犯多个肺叶 ,及肺部以外的其他器官。激素可以促使肺部炎症的吸收。病原体是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生殖中心护理岗住的合理设置,以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和管理.方法 根据该院生殖中心专科的配置,结合该区护理人力资源结构情况,按专科发展需要,从2011年1月开始该中心将有限的人力分别设置为相应的8个岗位来配合临床诊疗和手术.结果 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 护理岗位的合理设置,有利于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管理,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9.
为提高临床思维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将数学中集合的知识引入临床诊断思维的教学中,把一个抽象的疾病诊断思维过程变成具体分析、思考、搜集具体材料和数据的处理过程。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临床诊断思维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对复杂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 了解鹤峰县机关事业单位健康体检人员血脂异常的分布特点,为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共5 043名干部职工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血脂异常2 563人(50.82%),年龄分布在22~9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异常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有关,提示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