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8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7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86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51篇
内科学   155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558篇
预防医学   260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59篇
  2篇
中国医学   221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评价文拉法辛对不同中医证型重性抑郁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的30例肝郁气滞证型和25例心脾两虚证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采用文拉法辛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平均病程及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AMD评分均随观测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肝郁气滞证组治疗第2、4、6周末的HAMD评分均低于心脾两虚证组(均P0.001)。治疗6周后,肝郁气滞证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及绝望感4个因子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均大于心脾两虚证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SERS总分为(3.60±4.98)分,心脾两虚证组SERS总分为(3.16±2.9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对肝郁气滞、心脾两虚证型重性抑郁障碍均有效,但对肝郁气滞证型重性抑郁障碍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北柴胡与竹叶柴胡的粉末显微特征。方法:使用常规的粉末显微鉴别方法结果:北柴胡和竹叶柴胡都含有大量导管,但北柴胡粉末中网纹导管较多,而竹叶柴胡中梯纹导管较多。结论:以上显微特征可作为北柴胡与竹叶柴胡的粉末显微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评价结肠镜、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测(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FIT)及风险分级筛查策略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基于2018年5月—2021年5月全国6个中心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TARGET-C研究),将符合要求的受试者按照1∶2∶2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结肠镜组、FIT组、分级筛查组(经风险评估,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检查;低风险人群接受FIT检测,FIT阳性者接受结肠镜检查)。3组人群分别接受不同方案的结直肠癌筛查,其中结肠镜组仅接受基线筛查,FIT组与分级筛查组在基线筛查的基础上接受每年1次的随访筛查。主要研究结局为进展期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比较3种筛查方案的人群参与率、进展期肿瘤检出率和结肠镜检查负荷。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受试者19 373名,包括男性8082名(41.7%),女性11 291名(58.3%);平均年龄(60.5±6.5)岁。其中结肠镜组3883名、FIT组7793名、分级筛查组7697名。FIT组与分级筛查组已完成2轮次随访筛查。FIT组整体人群筛查参与率最高(99.3%),分级筛查组次之(89.2%),结肠镜组最低(42.3%)。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结肠镜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高于FIT组(2.76%比2.17%,OR结肠镜组比FIT组=1.30,95% CI:1.01~1.65,P=0.037),结肠镜组与分级筛查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2.76%比2.35%,OR结肠镜组比分级筛查组=1.19, 95% CI:0.93~1.51,P=0.156),分级筛查组与FIT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亦无统计学差异(2.35%比2.17%,OR分级筛查组比FIT组=1.09,95% CI:0.88~1.34,P=0.440)。以每检出1例进展期肿瘤所需要的结肠镜检查次数作为评价人群筛查时结肠镜检查负荷的指标,结肠镜组的结肠镜检查负荷最高(15.4次),分级筛查组次之(10.2次),FIT组最低(7.8次)。  结论  基于结直肠癌风险评估的分级筛查策略对于人群结直肠癌的筛查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作为传统结肠镜检查和FIT筛查方案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4.
第四十二条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已经批准生产或者进口的药品,应当组织调查;对疗效不确、不良反应大或者其他原因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应当撤销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已被撤销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书的药品,不得生产或者进口、销售和使用;已经生产或者进口的,由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或者处理。  相似文献   
75.
(接2月上)3.抽查2~3个品种的年度质量回顾信息,了解中间控制或环境监测结果趋势,若有出现异常时企业是否按照相应的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76.
丛骆骆 《首都医药》2014,(15):57-58
检查投诉调查是否有记录,记录中是否注明相关批次产品信息,如品名、规格、批号、批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W组,32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T组,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68例均获随访,时间8~60个月。无切口感染,脊柱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等发生。两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后各时段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T组(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78.
摘 要 目的:对两种术后镇痛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胸外科开胸术后重度疼痛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治疗的情况,87例病例根据镇痛药物分为A组(地佐辛+右美托咪定+托烷司琼)和B组(地佐辛+布托啡诺+托烷司琼),用药48 h后观察镇痛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并采用成本 效果分析方法对两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A、B两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8%,9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人均成本分别为1 092.14,729.91元,成本 效果比分别为11.17,7.48。 结论:手术48 h后,两组方案疼痛缓解率相当,B组花费较低,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79.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是近十余年机械通气领域的重要进步之一[1]: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从而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并能在单纯氧疗与有创通气之间提供“过渡性”的辅助通气选择.随着无创通气(NPPV)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已形成了有创与无创通气相互密切配合的机械通气新时代,提高了呼吸机救治的成功率.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是一项新的通气技术,是近年来呼吸支持技术的重要进展之一.为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在外科ICU撤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们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外科ICU救治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0.
文题释义: 近端交界性后凸:是脊柱矫形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因手术近端内固定交界区的应力改变引起,是一种与脊柱融合相关的邻近节段疾病。 近端交界区后凸角:采用 Cobb 角测量法测量,它被定义为最上端固定椎体的下终板和上2个相邻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后凸角,若该后凸角大于10°,且同术前相比增加10°以上,则认为发生了近端交界性后凸。 背景:对于实施脊柱畸形矫形的患者,近端交界性后凸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成年人和青少年脊柱畸形患者多种不良临床预后。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导致矫形术后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扩大对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认识并为预防其发生提供指导。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价影响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检索截止至2019年5月发表的公开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收集相关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评估荟萃分析结果。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26篇文献,总计4 498例患者,其中921例患者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经分析后显示脊柱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为25%;②年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椎体数量,最上端固定椎体至胸腰段(T10-L1),最下端固定椎体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变化、腰椎前凸角变化和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以上指标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而性别、截骨、前后联合手术、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该荟萃分析显示,非手术因素中高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因素中固定节段> 5个椎体,最上端固定内固定至胸腰段,最下端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较大是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干预高危人群及手术方案的制定,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由于多种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共同作用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仍需进行更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为减少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提供可靠证据。 ORCID: 0000-0002-1890-0731(张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