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抑制剂GSK126体外对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GSK126作用不同时间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CEM细胞、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U937细胞和人伯基特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测定GSK126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GSK126对EZH2、bcl-2、bcl-xL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作用24、48、72 h后,与相应阴性对照组(0 μmol/L)比较,5、10、15、20、25 μmol/L GSK126对CEM细胞,5、10、15、20 μmol/L GSK126对U937细胞和5、10、15、20、25、30 μmol/L GSK126对Raji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均P<0.05)。GSK126作用于CEM、U937、Raji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46±0.83)、(11.65±1.02)、(15.00±0.19)μmol/L。与相应阴性对照组(0 μmol/L)比较,8、12、16 μmol/L GSK126均可不同程度促进CEM、U937细胞凋亡,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7.995,P<0.01;F=158.400,P<0.01);而Raji细胞,16 μmol/L GSK126较阴性对照组有更高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98,P<0.05)。8、12、16 μmol/L GSK126均较阴性对照组降低CEM、U937、Raji细胞EZH2 mRNA的表达水平(F=82.035,P<0.05;F=252.712,P<0.05;F=690.536,P<0.01)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 mRNA的表达水平(bcl-2:F=1 900.525,P<0.01;F=431.324,P<0.01;F=216.184,P<0.01;bcl-xL:F=256.751,P<0.01;F=147.019,P<0.01;F=209.325,P<0.01)。结论 EZH2对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GSK126作为EZH2高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之一,可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用药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2.
患者,女,41岁,因间断性便血1年6个月于1991年5月4日住院。 患者于一年半前无明显诱因间断性便血呈鲜红色,自认为内痔出血未予治疗,半年后间断性排粘液便并有里急后重感,就诊于当地医院,按细菌性痢疾给予抗炎对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近两个月便血明显加重,呈脓血便并有便意频繁,排便困难,每次排便约2~3小时,遂来我院诊治。  相似文献   
73.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肾实质感染性疾病,临床少见。我院收治4例,均行患肾切除,均经病理确诊。 临床资料 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28~41岁;左侧1例,右侧3例。患侧腰痛及肾肿大4例,发热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P16^INK4A、CDK4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P16^INK4A、CDK4和cyclin D1蛋白和P16^INK4A mRNA在2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34例子宫平滑肌瘤(leiomyoma,LMA)和22例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16^INK4A、CDK4和cyclin D1蛋白在LMS、LMA和正常平滑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90%、57%;15%、26%、53%;10%、10%、0%。P16INK4A、CDK4在LMS和LMA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蛋白在LMS和LMA中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平滑肌组织,而在LMS和LMA间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原位杂交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结论:P16^INK4A、CDK4在肉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yclinD1过表达是常见的分子水平改变,且可能出现较早;检测P16^INK4A、CDK4蛋白有助于鉴别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75.
血红蛋白J Bangkok(曼谷)是在上海市宝山县发现的一种快速β链异常的血红蛋白,其含量为50.1%,无明显的血液学改变,异丙醇试验及亨氏小体俭查均正常。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的父亲及祖父携带有相同的异常血红蛋白,用PCMB及CM—2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异常β链,再用TPCK胰蛋白酶消化异常β链和指纹分析,以及异常肽链的氨基酸组成和顺序测定,证实其β链56位(D7)的甘氨酸被门冬氨酸替代,因此称为血红蛋白J Bangkok(α 2 β 2~(56(D7)Gly·ASP))。  相似文献   
76.
睾丸肿瘤多见于单侧,双侧者少见。我院遇到1例同时发生于双侧阴囊内睾丸淋巴细胞肉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平卧位大量不保留灌肠联合腹部按摩在低位肠梗阻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寻找更有效、更能被患者接受的肠道准备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腹部肿瘤外科拟行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5)。观察组采取平卧位灌肠联合腹部按摩,对照组给予常规左侧卧位灌肠,比较两组肠道清洁度、灌入次数、灌肠总量、单次灌入量及患者舒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灌入次数、单次灌入量及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灌肠总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洁灌肠时采取平卧位联合腹部按摩的方法,可使灌入的液体量更多、清洁范围更大,肠道清洁效果更好,且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如厕次数,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78.
p14ARF基因变异及其产物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p14ARF基因变异及其产物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双重PCR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蛋白表达.28例甲状腺癌中,11例甲状腺滤泡癌、12例乳头状癌、4例髓样癌、1例未分化癌.结果①p14ARF基因在甲状腺腺瘤及癌中的纯合性缺失率分别为5.0%、42.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②p14ARF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0%、35.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甲状腺肿瘤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是其蛋白表达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②p14ARF可能是甲状腺肿瘤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癌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A23187或联合嘌呤霉素(puromyein)对人类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作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成熟的人卵母细胞124枚,根据体外成熟培养的时间分为24、48、72h组。分别采用A23187、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进行孤雌激活,然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孤雌胚胎进行性染色体分析。结果:A23187或联合嘌呤霉素能激活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激活率分别为38.9%、71.8%;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孤雌胚胎的发育潜能。随着体外成熟培养的时间延长.A23187联合嘌呤霉素对卵母细胞激活率呈下降趋势;其中24、48h组成熟的卵母细胞激活率和胚胎发育潜能显高于72h组。FISH对9个孤雌胚胎的性染色体分析示,7个孤雌胚胎为XX,2个为X。结论: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能有效地激活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形成的孤雌胚胎核型多数为双倍体。  相似文献   
80.
甲状腺肿瘤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