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7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异环磷酰胺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6例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均采用异环磷酰胺和奈达铂的联合化疗方案(其中d1-3异环磷酰胺1.2/m2,d1奈达铂90mg/m2)每21d为1疗程,每2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56例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经该方案治疗后,其中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27例,进展8例,稳定5例,总有效率76.8%,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无因化疗毒性而死亡病例。结论异环磷酰胺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有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沂源县人民医院上报的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存在的规律,发掘有效预警信号,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沂源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的新的和严重ADR报告205份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报告类型,上报人员职业,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等。结果 上报205例新的、严重ADR,72例新的ADR,133例严重的ADR;药师上报113例(55.12%),医师上报86例(41.95%),护士上报6例(2.93%)。男113例(55.12%),女92例(44.88%);年龄1~93岁,平均年龄53岁,41~65岁发生率较高;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151例(73.66%),其次为口服给药40例(19.51%);涉及药品110种,其中化学药品95种(包括生物制剂5种),中成药15种。排名前3位的是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累及系统/器官依次为:血液系统损害77例次,胃肠损害33例次,皮肤及其附属器损害32例次,肝胆损害23例次,心血管系统损害19例次,呼吸系...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永久性尿路造口延续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法及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根据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永久性尿路造口延续护理方案;将入选的86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与随访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方案,对照组接受尿路造口常规护理与随访。分别统计两组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的造口知识知晓率、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得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的造口知识知晓率、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推移,观察组的尿路造口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的永久性尿路造口延续护理方案,不仅使延续性护理工作有效落实,而且病人的造口知识知晓率、自我护理能力和总体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4.
背景:以往研究多采用质粒载体,由于其转染效率不高,且转染时需借助脂质体转染剂进行转染,转染具有细胞毒性,操作复杂等难以应用于临床。 目的:构建携带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成骨方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鉴定bFGF基因表达。 方法:实验组:设计人bFGF基因引物,用Trizol法提取胎盘组织RNA,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bFGF基因,连接至pLenti6/V5-D-TOPO® 表达质粒,经Xho-Ⅰ、BamH-Ⅰ双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质粒正确构建。在脂质体转染剂Lipofectamine 2000的介导下,将bFGF-pLenti6/V5-D-TOPO表达质粒同包装质粒pLP1、pLP2、 包膜质粒pLP/VSVG 共转染293FT细胞株,收集bFGF-慢病毒上清转染诱导后第2代的兔BMSCs。对照组:设计GFP基因引物,以GFP- PMSLV-Plazmid为模板,PCR的方法扩增出GFP基因,连接至pLenti6/V5-D-TOPO® 表达质粒,构建GFP-慢病毒载体,并转染BMSCs。RT-PCR和Wetern-blot方法检测bFGF、GFP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转染48 h后,对照组BMSCs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实验组BMSCs在转染15 d后,RT-PCR方法扩增出bFGF基因,Western-blot检测出目的蛋白表达。提示成功构建携带人bFGF和GF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转染兔BMSCs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张红梅  王建芳  张小玉  马莹  倪俊明 《肝脏》2014,(12):963-96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以及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肝生化和脂代谢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荧光定量 PCR 和基因分型芯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 HCV RNA 检测和基因分型,同时检测患者 GGT、ALT、AST、LDL-C、Apo-AⅠ、Apo-B、TG 和 TC。采用 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病毒载量、肝生化和脂代谢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我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1b 型占77.1%,3b 型10.8%,2a 型7.4%,1b/2a 型3.5%,3a 型1.3%;1b 型和3b 型患者病毒载量高于2a 型和1b/2a 型(P <0.05);3b 型患者 Apo-B和 TC 低于1b 型和2a 型患者(P <0.05);肝生化和其余几项脂代谢指标在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 HCV 1b 基因型较为常见,其次是3b 型和2a 型;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肝生化无显著差异,但病毒载量和脂代谢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6.
行女性外阴癌根治切除时通常是将小阴唇与大腿根部缝合 ,结果可导致尿道阴道前庭区外露并受磨擦 ,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此 ,我们为此类病例设计了以会阴动脉为蒂跨区供血的股内侧皮瓣即时转移修复的手术方法 ,获得良好效果。方法 用多普勒血流仪在阴唇后联合至阴股沟水平连线的中外 1/ 3处 ,测得会阴动脉的搏动及其向股内侧分支的走向。该搏动点与股动脉 (腹股沟中点下 2~ 3cm处可测得其搏动 )内侧的连线 ,可为设计皮瓣血供分布区提供参考。然后 ,根据癌切除后创面的大小形状 ,在股内侧制作相应的皮瓣。瓣蒂在会阴区 ,有利于皮瓣的旋…  相似文献   
27.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28.
目的克隆、真核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株的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方法PCR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汶川人株L.d.SC10H2与四川南坪犬株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将该基因导入pcDNA3.1(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牲,转染NIH3T3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重组质粒的瞬时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稳定表达,结果2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552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同源性为86%。转染后在NIH3T3细胞膜和细胞内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中获得短暂表达。细胞裂解产物经Western blotting,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20000处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内获得了稳定表达。结论获得了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L.d.SC10H2和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序列,并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29.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是7 d(最长21 d),例如天津市死亡的2例患者中,1人是转来我院,其亲属及主治的医护人员均在接触1周后发病.本病的症状特点是:发热初起皆伴有肌肉酸痛,但腹泻、呕吐的患者并不常见.发热大约维持1周左右.发病第2周胸片可见白色片状阴影,并伴血氧降低.第7~10 d和第10~14 d对患者非常关键,也非常危险.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方法 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载体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结果 扩增出大小约550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经鉴定正确。结论 成功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