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青年脑梗塞15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从1990-01~2002-04收治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57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2.
探讨家庭康复治疗是否影响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急性脑卒中实行医院和家庭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某单位特定人群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于2002年5至10月在某单位24个单位共231308人中随机抽取20岁以上的个体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史,化验血常规,血糖.血脂等.结果 共调查4139人,男性3631人,女性508人.平均年龄(45.09±10.71)岁,诊断脑卒中63例,患病率1.5%;高血压625倒,患病率为15.10%;高血脂693例,患病率为16.74%;糖尿病158例,患病率为3.82%;心脏病289例,患病率为6.9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65例,患病率为3.99%.脑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饮酒及总胆固醇>5.72mmol/L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而吸烟,男性,体重指数>24及年龄>55岁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某单位脑血管病处于高水平,并有较多明显的相关危险因素,故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4.
本文报告1例38岁女性肺癌患者伴进行性全身肌肉连续性抽搐、痉挛、僵硬和无力,胸片和胸部CT提示右上肺中心型肺癌、肺不张。脑脊液IgG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肌电图呈连续性高频肌强直放电,发作间期可见束颤电位。周围神经封闭可缓解全部肌强直症状,并消除肌电图异常连续性放电。低频重复电刺激出现衰减,高频重复电刺激动作电位波幅增高300%。患者同时有神经性肌强直和肌无力综合征肌电图特征,并与中心型肺癌和神经系统免疫学异常并存。上述改变可能与肺癌有关,提示患者神经系统IgG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在神经性肌强直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脑梗死病人脑脊液中β-内啡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急性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脑脊液(CSF)中β-内啡肽(β-EP)含量明显增高,并在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而阿片肽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可逆转脑梗死病人及动物的部分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因此认为β-EP参与缺血性脑血管急性期有害的病理生理过程。我们测定了4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CSF中β-EP含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例1为男性,39 岁。因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而接受肝移植,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第3 d,患者出现发热、咳痰,胸片显示肺脓肿。术后第13 d,患者出现头痛、呕吐,颈硬,其它神经系统体征正常。脑脊液压力为190 mm H2O,细胞总数为12×108/L,其中白细胞11×107/L,多核细胞0.82,单核细胞0.18。头颅 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提示颅内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增强呈环形的病灶。给予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 B治疗。术后第18 d,患者出现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每次持续 3~5 min,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消失,次日患者…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1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出自1990-2001年治疗的2050例脑梗死病例)。结果:2050例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占5.66%,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梗死(62.06%),特别是心源性。最早出现的出血性脑梗死为脑梗死后17小时。78例为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特别是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应检查或复查CT和(或)MRI。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8.
某单位20岁以上工作人员心房颤动患病率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单位特定人群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某单位抽取24个调查点,共231 308人,于2002年5月至10月,抽取2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房颤及相关疾病史,化验血常规、血糖、血脂等。结果共调查4 139例,男性 3 631例,女性,508例,平均年龄(45.09±10.71)岁。诊断房颤13例,患病率0.31%;高血压625例,患病率为15.10%;高血脂693例,患病率为16.74%;糖尿病158例,患病率为3.82%;心脏病289例,患病率为 6.9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65例,患病率为3.99%。房颤与高血压、心脏病及年龄>55岁密切相关(P<0.05),而房颤与高血脂、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饮酒、性别、体重指数>24、总胆固醇> 5.72 mmol/L未见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某单位房颤的患病率不是很高,但随着年龄增加其患病率也是逐渐提高,并有较多明显的相关危险因素,故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