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7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血红素加氧酶1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琦  马礼坤 《医学综述》2008,14(5):653-655
血红素加氧酶1及其产物胆红素和一氧化碳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内皮细胞凋亡和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这一功能广泛的氧化酶系统在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涉及血压的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白癜风属中医"白癜"、"白驳风"的范畴。主要由于酪氨酸酶缺乏,而不能合成黑色素,致使局部皮肤色素脱失,病程长,可持续终身,易诊难治。临床表现为皮损局部呈乳白色,毛发也可变白。好发于面部、颈部、手背、腰骶部及会阴部等。本文报道中药方剂黑故子对其治疗的效果及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年龄70岁以上因ACS住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患者,术前经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适宜行桡动脉置管,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PCI者51例为桡动脉组,对照组97例为同时期年龄70岁以上采取经股动脉穿刺PCI的ACS者(股动脉组)。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管病变特征基本相同。桡动脉组PCI的成功率为94.1%,股动脉组为96.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桡动脉组(2.0%)显著低于股动脉组(21.7%)(P<0.01)。桡动脉组术后平均绝对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分别P<0.01和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老年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RA)中发生慢血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中心接受RA的219例冠心病患者,旋磨后即刻复查造影,依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是否≤2级,分为慢血流组(50例)和血流正常组(16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介入相关资料,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价慢血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慢血流的价值。[结果]慢血流组患者共50例(22.8%),与血流正常组相比,慢血流组患者最大磨头直径1.25 mm的比例更高(P<0.05),最大磨头直径1.5 mm的比例更低(P<0.05);病变长度、旋磨总时间更长,旋磨次数更多(均P<0.05);而旋磨前收缩压更低,参考血管直径更小(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旋磨术中发生慢血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参考血管直径大和旋磨前收缩压高是保护性因素。联合应用病变长度、参考血管直径及旋磨前收缩压可以提高对旋磨术中慢血流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首次医疗接触24 h内应用左西孟旦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升高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全国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14家中心255例经急诊或门诊入院的NSTEMI合并NT-proBNP升高的患者, 通过区组随机分组(block=4)按1︰1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129例)和对照组(126例)。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13例, 年龄65(58~70)岁。主要结局指标为随机化后第3天NT-proBNP水平及第5天NT-proBNP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结局指标为第5天NT-proBNP水平下降超过30%的比例、住院期间和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结果第3天NT-proBNP水平, 左西孟旦组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455, 1 960)比 1 118(459, 2 417)ng/L;Z=-1.2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夜间发作性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心绞痛发作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4例,按是否有夜间发作性心绞痛分为两组.A组:51例,患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至少有一次夜间心绞痛发作;B组:53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无夜间心绞痛发作.结果:A组患者冠状动脉的严重狭窄(Ⅲ、Ⅳ级狭窄及完全闭塞),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夜间发作性心绞痛患者有更为严重的血管病变,宜积极行血运重建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存活心肌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晚期血运重建术后远期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69例AMI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者,于发病10~21 d行IRA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PCI)术,术前于AMI发病后5~10 d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5和10μg·min-1·kg-1)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检测存活心肌,并分别测定和计算给药前后左室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室壁运动积分(WMS).按有无存活心肌分为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6个月时两组左室腔大小、LVEF和WMS的变化.结果157个运动异常节段中89个节段(57%)有存活心肌,有存活心肌组26例(占38%),无存活心肌组43例(占62%).存活心肌组术后6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WMS明显降低(P<0.05和P<0.01);而无存活心肌组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LVESVI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WMS无明显变化.存活心肌组多巴酚丁胺负荷时的LVEF和WMS明显改善,且与6个月时的测定值相近;而无存活心肌组PCI前应用多巴酚丁胺LVEF和WMS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MI后有存活心肌者晚期血运重建有利于改善远期左室功能和减少左室重构.心肌梗死后早期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左室收缩功能的提高预示晚期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不同年龄段的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罪犯病变及斑块性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NSTEA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NSTEACS并在1周内行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者98例,常规收集病史资料及临床检查指标,按年龄分为≤50岁、50~70岁和≥70岁三组。所有入选患者首先应用256层螺旋CT进行CTA检查,接着在同一次住院期间通过CAG检查进一步确定其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结果通过CTA检查98例NSTEACS患者中查出145个罪犯病变,以非钙化斑块及以钙化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为最多见,占90.1%;256层CTA对NSTEACS患者罪犯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98.2%,特异度高达99.1%。其中≤50岁组CT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诊断指数分别为:93.1%、98.5%、86.9%、96.2%、91.6%;50~70岁组的相关数据分别为:95.6%、98.2%、85.8%、95.9%、94.2%;≥70岁组的相关数据分别为:94.5%、97.7%、87.9%、95.6%、92.2%。结论 256层CTA对NSTEACS患者罪犯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且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预处理(ishemicptecondioning)指实质性心肌在较长时间缺血前经短暂的缺血一再灌的处理过程,它可以激发心肌细胞产生内源性的保护作用,而达到抗缺血损伤的目的。预处理被认为是九十年代心肌保护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一、预处理与其产生条件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可能会产生损伤的累积作用。但Reimer等[1]首先观察到反复短暂阻断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不引起ATP的分解增加,反而会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Murry等[2]实验表明,断暂结扎狗的冠状动脉5分钟,反复进行4次以后,使心肌产生了保护作用,在继后40分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补救性PCI和延迟PCI 3种不同的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血运重建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AMI住院并接受PCI治疗者 5 8例。急诊直接PCI者 19例 ,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未通行补救性PCI者 12例 ,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行延迟PCI 2 7例。直接PCI或补救性PCI者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 ,延迟PCI者除处理梗死相关血管外 ,对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也同时进行了处理。术后随访 3~ 2 4个月 ,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直接PCI和补救性PCI组梗死相关血管均成功开通 ,延迟PCI组除梗死相关血管外 ,对 17支非梗死相关血管进行了扩张或支架术 ,结果均获得成功血运重建。术中冠脉内血栓的发生率直接PCI和补救性PCI者较高 ,梗死相关血管重建术后即刻慢复流的发生率直接PCI和补救性PCI组也较延迟PCI组高 (P <0 .0 5 )。其中 2 0 %梗死相关血管和 2 9.4 %非梗死相关血管行直接支架置入 ,均获得有效的血运重建。梗死相关血管支架的置入率为 96 .7%。扩张后即刻造影结果平均残余狭窄为 (8± 6 ) % ,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术后随访期间 3例死亡 ,2例术后 3个月内发生心绞痛 ,经造影证实再狭窄。结论 :经皮冠脉血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