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ideroblasticanemia简称SA)是由于多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种低色素性贫血,此类贫血发生的共同机理是血红素合成障碍和铁利用减少及红细胞无效性生成。本病常易误诊为缺铁性贫血,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正> 笔者多年来用泻肺通腑汤治疗小儿喘咳32例,效果满意,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32例中住院病人3例,门诊病人29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大的3岁,最小8个月;病程最短者2d,最长1周。发热16例(37.5~38℃11例,38~39℃5例)。32例患者均表现有咳嗽、大便干燥等症。治疗方法泻肺通腑汤:桑白皮、杏仁各8克,前胡、桔梗、黄芩、苏子各5克,连翘12克,石膏15克.槟榔6克.大黄4克,甘草3  相似文献   
43.
血管内皮肉瘤为罕见的恶性血管内皮肿瘤,兹将我院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刘某,女性,28岁,1982年12月19日因腹部及右臀部包块入院。  相似文献   
44.
“六腑以通为顺”属祖国医学下法,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亦被儿科医家所重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机能不固,“稚阳体,邪易干”,感邪易于入里。稚阴体,阳易亢,易于发病,热病居多。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1]生  相似文献   
4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巨核细胞肿瘤性增殖性疾患。国内病例报告不多,现将我院1986年至1990年收治3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61岁,住院号80559。患者因间断颊粘膜出血8年,左下肢浮肿半月于1990年4月13日入院。4年前在外院因拔牙后出血不止,查血小板1180×10~9/L。服用马利兰及中药治疗半年,血小板数400~800×10~9/L。体格检查:T36.2℃、P80次/分、R20次/分、BP12/8Kpa,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左  相似文献   
46.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Unstable hemo-globin disease)是因血红蛋白中β或α珠蛋白肽链上氨基酸的替换或丢失,引起血红蛋白分子构型的不稳定,红细胞寿命缩短的一组慢性溶血性贫血。现已发现不稳定血红蛋白(UHb)大约有80种,其中多数出现临床症状,少数几种UHb并不引起贫血。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由于遗传基因变异,珠蛋白肽链上的氨基酸发生替换或缺失,此种改变常发生在血红素与珠蛋白的结合部位,大多在β链,也可在α链,  相似文献   
47.
患者男,44岁,于1977年7月18日入院。两天前因关节痛服复方保太松四片,7小时后双下肢出现紫癜,逐渐蔓延至全身。用手捏及皮肤,则局部出现皮下淤斑,注射针眼周围亦有淤斑出现,同时牙龈出血。自觉头晕、乏力。无腹痛及关节疼痛,亦无发烧。既往无紫癜病史,亦无出血性疾病。过去未用过保太松、匹拉米洞之类药物。体查:体温、静脉、呼吸、血压均正常,表浅淋巴结不大。四肢、颜面及躯  相似文献   
48.
孙××,男、47岁,住院号64057。10个月前无任何诱因出现阳萎,排尿困难进行性加重需施加外力方能排出尿液,并自觉双侧内踝,骶尾部麻木。20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并尿潴留,麻木感由足部逐渐上升,会阴区感觉消失,双下肢无力,不能工作而于1987年12月30日转入我院。既往无外伤史.检查:轻瘫步态,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未及。颅神经及上肢检查正常,双下肢力弱,远端明显,左L_1、右L_2以下感觉异常,呈过敏、迟钝,消失不规则分布。鞍区痛觉消失,左侧腹壁反射弱,左侧提睾反射消失。双下肢皮肤干燥,脱屑,尿潴留.L_(3~5)CT,EEC、腰椎片、胸片均正常。腰穿压力  相似文献   
49.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真红)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血液学特征为骨髓造血功能亢进,血容量及红细胞绝对值显著增高,血液粘度增加。临床特点为皮肤粘膜红紫充血,脾脏肿大,伴有血管及神经症状。我院自1972年以来遇到10例。现结合病例谈谈有关真红的诊断及治疗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0.
骨髓坏死常常继发于累及骨髓的肿瘤性疾病或某些作用于骨髓循环的致病因子所产生的后果.1924年Graham在镰状细胞贫血的尸检中首次发现本病.国内至1986年已报告22例.现将四所医院11例骨髓坏死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5例,女6例,年龄4~73岁. 临床表现:11例中有9例有骨痛及叩击痛,以长骨、脊柱、胸骨疼痛为主,其中2例全身疼痛.9例有轻至中度发热,其中3例≥38.5℃,5例肝大,6例脾大. 辅助检查:8例为轻至中度贫血,3例重度贫血,9例白细胞增高,2例白细胞>100×10~9/L,7例血小板程度不同的下降,其中1例为34×10~9/L,1例合并DIC,5例周围血象中可见幼粒,幼红细胞,其中1例可见红细胞碎片及异形红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