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20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医疗质量既决定患者的命运,也决定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抓住了医疗质量这个关键因素,也就抓住了医院发展的生命线。本院在打造质量品牌过程中,积极培养医务人员的质量观念,塑造其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同时,健全各种机制,加大质量考核,将品牌效益提升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比第四次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物种变化情况发现,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新增了22科309属2072种,其中包括新分布种37种;消失或未调查到的药用植物资源有187种,隶属于87科158属。探究了时隔40年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物种变化的成因,表明此次普查从技术方法、仪器设备、人员组织、调查范围、顶层设计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使本次普查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数大幅增长;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物种分布区狭小,或处于濒危状态,或生在悬崖峭壁。这是导致部分物种漏采漏查或未调查到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物种变化情况,为该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锁骨外侧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治疗方法较多,如克氏针张力带、空心螺钉喙锁间固定、肩锁钩钢板和喙锁间采用不吸收线固定等等,但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这常困扰着骨科医师,为求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我们采用长期用于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纽扣钢板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3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3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乳房肿块切除术22例,乳腺区段楔形切除术13例,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乳腺痿管切除术2例.其中36例获随访(92.3%),随访中复发7例,均经再次手术获治愈;另外,1例术后9个月于对侧乳房异时性发生本病;其余恢复良好.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术前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是避免误诊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法,局部肿块切除或病变乳腺区段楔形切除为广泛采用的术式.禁忌贸然行广泛的切除术.  相似文献   
25.
背景:虽然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但肝动脉血栓形成仍是造成肝移植后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脉血栓形成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处理,只有再次肝移植才能挽救患者生命.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从2004-01/2009-12共实施726例成人尸肝移植,共14例患者经造影证实在肝移植后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回顾性分析以上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14/726),发生的平均时间为移植后10 d(1~41 d).1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6例表现为急性的肝功能恶化,4例表现为胆漏,1例表现为肝脓肿,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行急诊肝动脉再血管化,2例行肝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局溶栓治疗,6例行再次肝移植.本组肝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死亡率为42.9%(6/14),其中2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后因胆道坏死、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溶栓后再次血栓形成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溶栓后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死亡;2例再次移植后早期因严重感染死亡.8例患者康复出院,并常规随访18~66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后18,29个月因肝癌复发死亡,以上患者随访过程中移植肝功能正常,肝动脉畅通.提示肝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在造成不可逆的胆道和肝实质损伤前,尽早恢复肝动脉血流可以避免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常规技术和Blade技术检查眼眶疾病患者图像信噪比,探讨Blade技术对伪影发生、影像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2-07至2013-06行眼眶磁共振扫描的患者,并且行常规眼眶Tse T2WI序列扫描时显现不同程度的不自主运动伪影,最终纳入136例。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Trio Tim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在相同位置对所有患者先后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和Blade技术扫描,并以常规磁共振扫描图像的图像质量分级,将136例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伪影组,获取不同组两种扫描图像的信噪比,从而评价Blade技术对图像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轻度伪影组眼球区(t=4.159,P〈0.05)和骨膜外区(t=-4.306,P〈0.05)Blade技术信噪比明显高于常规技术;中度伪影组各眼眶分区内Blade技术信噪比与常规技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重度伪影组眼球区(t=-4.917,P〈0.05)、视神经鞘区(Z=-4.687,P〈0.05)和骨膜外区(Z=-3.431,P〈0.05)Blade技术信噪比明显高于常规技术。结论Blade技术可提高眼眶扫描中图像的信噪比,且在同一伪影程度组中不同眼眶分区的信噪比差异有区别。  相似文献   
27.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婴具有较大危害,属高危妊娠,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有关。治疗目的在于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补充胰岛素,控制母体血糖水平,使之达到或接近正常,从而减少由于血糖的异常增高对母婴所导致的不良影响。本文将对GD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动态观察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WIRI)对细胞周期检查点基因的表达影响,研究其分子机制帮助了解那些与热缺血再灌注相关的疾病。方法采用成组对照的实验设计,利用微阵列芯片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分析技术,分析SD大鼠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处理后的基因表达变化(其中芯片分析8只、RT-PCR定量分析16只);运用系统生物学分析方法对功能基因进行聚类。结果分别得到了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处理后肝脏的细胞周期各检查点基因及早期即刻基因表达数据,将其中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的功能基因(上调的223条、下调的62条变化幅度均大于3倍)做进一步分析。结论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细胞周期/检查点控制基因影响细胞周期G1/S、G2/M的运行,抑制DNA的合成和染色体的分裂。推测可能影响受损的DNA双链自我修复和后期的组织细胞再生、凋亡。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Pokemon在不同时期肝硬化结节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okemon动态变化与肝硬化结节癌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直径>1 cm肝硬化结节组织中Pokemon水平,分4次进行,时间分别为初次确诊肝硬化结节组织(>1 cm)之时、之后0.5、1.0、1.5 y.同时对该肝硬化结节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4次检测Pokemo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29/30)、96.55%(28/29)、100.00%(27/27)、95.45%(21/22)(P>0.05).Pokemon表达水平在0 y与0.5 y、1.0y与1.5 y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相关肝硬化结节的0.5、1.0、1.5 y癌变率分别0.00%(0/29)、14.29%(4/28)、33.33%(9/27).结论 初次确诊之时及之后0.5 y的肝硬化结节组织中Pokemon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确诊之后1、1.5 y的水平.Pokemon表达水平与肝硬化结节癌变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肝硬化结节Pokemon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发现肝硬化结节癌变.  相似文献   
30.
奥曲肽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etreotide,OCT)抑制大鼠诱导肝癌形成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用二乙基亚硝胺溶液(DENA)诱导大鼠肝癌模型,随机分成OCT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大鼠存活情况和肝癌发生率,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肝脏和肝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 2,SSTR2)蛋白和Mrna的水平.结果 OCT组的存活率70.0%(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0.0%(6/20)(x2=4.344,P<0.05);DENA喂养16周的诱癌率,OCT组(0%,0/10)低于对照组(30.0%,6/2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50,P>0.05);DENA喂养22周的诱癌率,OCT组(22.2%,2/9)显著低于对照组(83.3%,10/12)(X2=7.843,P<0.01).SSTR2mRNA和蛋白表达随肝硬化加重而增加,DENA喂养16周时最强,DENA喂养22周时明显下降,肝癌内的表达更低于周边组织(分别F=35.010和13.386,均P<0.01);OCT治疗组DENA喂养8周和16周后的SSTR2mRNA和蛋白水平均近似于对照组,但DENA喂养22周时两者的水平均无明显下降,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t=2.806和4.498,均P<0.05).结论 OCT能有效地抑制大鼠肝癌的形成,并减少诱癌大鼠的死亡率,SSTR2表达的维持可能是OCT发挥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