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22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观察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术后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129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于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心功能的改变,同时记录心脏超声、心电图及胸片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62(40±12)月。随访中所有Amplatzer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无装置变形及折断,无脱落、溶血等严重并发症。ASD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1±10)%vs(73±11)%,P<0.05],直径大于20mm及缺损残余边缘≤4mm的ASD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心电图随访未见房颤、房扑及室性心律失常,92例原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17例消失于术后6个月内,75例成为永久性。胸片随访示全部患者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改善了心功能,并发症少,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2.
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远期影响,对既例合并阵发性AF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择期置人DDD永久起搏器,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观察比较DDD起搏器置人术前1年、术后1,2,5年的阵发性AF发作频率以及发作持续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起搏器置人后随访1。2年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起搏器置人前显著减少(T0—1146,T0—2137,P均<0.05);术后随访5年时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术后1~2年显著增加(T1—5143,T2—121,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发生。结论:DDD起搏对SSS并发的阵发性AF的发生有抑制及预防作用,这种影响在起搏器治疗近中期最为显著,远期疗效不肯定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病率占临床确诊室性心动过速(VT)的10%左右,射频消融治疗,可做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诊断IVT必须先进行详细检查,排除任何心脏的结构异常.IVT多发生于右室流出道及左室间隔,但是游离壁VT病例较为少见.其中右室室速中右室流出道VT占70%~80%.我们为1例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心尖部的IVT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4.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 5 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剂给予胺碘酮突击量 3~ 5mg/kg ,15min无效再重复突击量。维持量为 6 0 0mg胺碘酮稀释于 5 0 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 2 4h。结果 本组 0 5h内平均负荷量 (2 71 5± 82 8)mg ,第 1个 2 4h胺碘酮静脉用量平均 (916 5± 15 3 4)mg。总有效率 88 2 % ,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9% ,无心功能恶化。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有效 ,也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置入术中除颤阈值(DFT)的测定方法并观察术后随访结果.方法 52例置入ICD患者,其中单腔ICD 25例(48.08%),双腔ICD 23例(44.23%),三腔ICD 4例(7.69%).置入术中用测定除颤安全范围(DSM)方法进行DFT测定,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52例ICD置入术中,测得DFT为(13.27±2.95)J,DSM为(17.40±2.89)J,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2例中,38例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469次为非持续性(可自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VT),持续性VT发作265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阵转复成功245次(92.45%),2阵转复成功13次(4.91%),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转复未成功经电转复7次(2.64%),均经低能量电转复成功.心室颤动(VF)发作141次均成功识别,其中14次在释放治疗前VF自行终止.127次VF经电除颤治疗,经电除颤治疗1次成功116次(91.34%),除颤能量为(12.84±3.18)J,2次成功11次(8.66%),除颤能量为(16.36±2.34)J.结论 应用DSM测定进行ICD置入术中DFT测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6.
随着周边国家对医学教育需求的增加,以及我校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周边国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我校留学.  相似文献   
137.
背景: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显示P2RY2基因在心血管系统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人类P2RY2基因可能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相关。 目的: 验证人类P2RY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相关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于2006-03/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完成。 对象:纳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患者32例,另外选择120例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人作为对照组。 方法:选择P2RY2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rs4944831,rs1783596,rs4944832,rs4382936及rs10898909,通过TaqMan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 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并比较2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主要危险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结果: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s4944831在基因型和显性模型(TG+GG)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9,0.040);rs10898909在隐性模型(AA)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GG 在2组的差异消失,而AA在2组的差异依然存在(P=0.016)。 结论:人类P2RY2基因的rs10898909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标志,其AA基因型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8.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36例右室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室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 36例右室室性性心律失常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21±13.31)岁.5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31例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31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ARVC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结果 35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1例复发.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VT)和室性早搏(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I、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ARVC表现为典型的左柬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窦性心律时v1~v3T波浅倒置,心脏核磁或心脏超声心动图见有室心肌运动减弱.1例ARVC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室颤,经电除颤后继续消融成功.结论 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ARVC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和多起源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139.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在小鼠主动脉弓缩窄压力超负荷诱导的肥厚心肌组织中不同时点的表达变化,探讨肥厚心肌从代偿到失代偿心力衰竭发生中的分子机制。方法:12周龄C57/BL小鼠通过主动脉弓缩窄(TAC)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在1、4、8、12、16周时进行高频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组织重量及心肌病理学检测,RT-PCR半定量测定心房利钠肽(ANP)、α-肌球蛋白重链(α-MHC)、bcl-2、bax mRNA,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建立假手术模型,在不同时点给予相同检测后处死。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缩窄组左室收缩期、舒张期前壁、后壁厚度、左心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于术后呈逐渐增加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于术后12周显著降低(P0.05)。左室收缩压及左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于术后4周明显增加,8-12周保持稳定,16周明显下降;左室舒张末压于术后8周持续增加(均P0.05)。显示心肌由左室肥厚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2)组织形态学天狼猩红染色测量心肌胶原含量及TUNEL染色测定凋亡指数显示从4周到16周呈增加趋势。(3)与假手术组比较,缩窄组心肌组织ANP术后1周至16周表达呈持续性增加;而α-MHC、bcl-2 mRNA表达呈持续性降低;bcl-2/bax比值下降;缩窄组心肌组织磷酸化ERK1/2蛋白水平术后1周明显增加,4周时达高峰,12周至16周下降至稳定(均P0.05),总ERK1/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主动脉弓缩窄诱导的压力超负荷可导致左室心肌早期代偿性向心性肥厚向晚期心力衰竭发展。ERK1/2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压力负荷诱导心肌肥厚和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通过调控心肌细胞凋亡实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0.
目的:评价脂肪测量的三个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rence,WC)和体脂量(body fat mass,BFM)在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对年龄在22~79岁的进行冠心病一级预防的649例患者进行部分交叉研究.结果:肥胖测量的三个指标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冠心病危险和低度炎症均为正相关,在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高冠心病危险中,BFM的关系最强.在与低度炎症中,WC的作用最强.结论:BFM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最为紧密.本研究提示BFM可以在成人中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补充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