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HEV核酸(HEV RNA)、HEV抗原(HEV Ag)、HEV抗体(HEV IgM抗体和HEV IgG抗体)在临床诊断HE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HEV IgM抗体和HEV IgG抗体检测的13992例标本,其中1924例HEV IgM抗体或HEV IgG抗体阳性。分别采用荧光PCR法进行HEV RNA和基因型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HEV Ag、HEV IgM抗体和HEV IgG抗体检测,并检测ALT、AST、TBil和DBil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924例标本中HEV IgM抗体阳性152例(7.9%),HEV IgG抗体阳性1897例(98.6%),HEV RNA阳性62例(3.2%),HEV Ag阳性55例(2.9%)。HEV IgM抗体阳性组中HEV RNA阳性率为40.8%(62/152),HEV Ag阳性率为36.2%(55/152)。HEV RNA阳性组中HEV Ag阳性率为88.7%(55/62)。HEV RNA阳性组(n=62)ALT、AST、TBil、DBil水平高于HEV RNA阴性组(n=90)(Z值分别为-7.609、-6.942、-5.815、-6.130,P值均<0.001),HEV Ag阳性组(n=55)ALT、AST、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HEV Ag阴性组(n=97)(Z值分别为-6.413、-5.786、-5.199、-5.545,P值均<0.001)。巢式PCR扩增测序结果显示58例HEV RNA阳性,4例阴性。HEV IgG抗体阳性高水平明显降低HEV Ag检测的S/CO值,甚至出现阴性结果。结论与HEV抗体相比,HEV Ag可以提高戊型肝炎的诊断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高水平的转氨酶或胆红素可以辅助诊断HEV感染;高水平的HEV IgG抗体会降低HEV Ag检测值,检测时应注意HEV Ag阴性时HEV IgG抗体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首次就诊的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AMA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检测AMA和(或)M2型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的13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183例、免疫印迹法431例、ELISA法709例;分为未诊断PBC组(973例)和新诊断PBC组(350例,其中非肝硬化者268例,肝硬化者82例)。709例采用ELISA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567例,新诊断PBC组142例(PBC非肝硬化组115例,PBC肝硬化组27例)。18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118例,新诊断PBC组65例;其中AMA滴度为低滴度(1∶40~1∶80)者69例(未诊断PBC组53例,新诊断PBC组16例)、中滴度(1∶160~1∶320)者95例(未诊断PBC组59例,新诊断PBC组36例)、高滴度(≥1∶640)者19例(未诊断PBC组6例,新诊断PBC组13例)。比较各组患者的AMA水平,分析其与PBC临床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血小板计数、ALT、AST、GGT、ALP、血清总蛋白、TBil、总胆固醇,以及肝硬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基于四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的709例患者的AMA-M2滴度中位值为53 RU/mL,新诊断PBC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高于未诊断PBC组(1∶320比1∶80和180 RU/mL比47 R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1,Z=-7.531,P均<0.01)。未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G、IgM、AST、GGT、ALP、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114、0.108、0.337、0.089、0.197、0.086、0.121、0.073,P均<0.05);新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M、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218、0.483、0.230、0.161、-0.183,P均<0.05);PBC非肝硬化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有低于PBC肝硬化组的趋势(1∶160比1∶320和174 RU/mL比495 RU/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肝硬化组者组患者的AMA-M2值与IgM水平呈正相关(r=0.38,P=0.039),但与APRI、Fib-4均无明确相关性(P均>0.05)。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183例患者的AMA滴度中位值为1∶160;未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中位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1.2、1.7和1.8 g/L),新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GGT、ALP的水平均逐渐升高(中位水平分别为1.5、3.7和4.1 g/L,144、182和317 U/L,137、168和221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60、7.081、8.030、15.226,P均<0.05)。总体中未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低于女性(41 RU/mL比50 R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5,P=0.003);新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有低于女性的趋势(113 RU/mL比206 R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结论血清AMA水平与诸多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与PB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和以往《丙型肝炎指南》的更新要点。介绍了新的术语。重点强调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威胁。在预防部分,将对高危人群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作为预防的首要手段,强调治疗就是预防。在治疗方面,首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还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介绍了多个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包括肝硬化失代偿、慢性肾脏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合并慢性肾脏损伤、肝移植前后、合并HBV感染、治疗失败人群、急性丙型肝炎等。介绍了简化的治疗监测流程,特别提到在我国西南地区流行的基因3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试验产品有效、安全的可靠保障。本文拟通过分析医院既往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解决措施。方法:根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笔者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今医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数据核查情况,对核查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与原因分析。结果: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干扰素β-1a(IFN-β-1a)单独或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比较治疗前后的肝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0±7)岁,随机分入IFN-β-1a单独治疗组(13例)和IFN-β-1a联合RBV治疗组(8例).共治疗24周,停药后观察24周.治疗前1年内行第1次肝组织活检,最后1次随访时(第48周)行第2次肝组织活检.对治疗前后的肝活检组织进行炎症坏死(HAI)积分、纤维化评分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21例患者7例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21例患者治疗前HAI(6.6±2.2)分,治疗后(4.3±2.2)分,治疗后HAI积分有明显改善(t=4.77,P<0.01);SVR组与非SVR组患者的HAI改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5).(3)治疗前纤维化评分为(1.7±1.2)分,治疗后(1.1±1.1)分,治疗后纤维化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t=1.92,P<0.05).SVR中有71.40%的患者获得了肝纤维化改善,未获得SVR的患者中有42.96%获得了肝纤维化改善.(4)21例患者治疗前后α-SMA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有差异(t值分别为2.15、1.83,均P<0.05).(5)联合治疗的患者肝组织学评分更易获得改善.(6)肝组织纤维化评分与肝组织HAI积分、α-SMA评分和Ⅲ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942、0.949,均P<0.01).结论 无论患者是否获得了病毒学应答,IFN-β-1a能有效改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情况.α-SMA评分和Ⅲ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能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IFN-β-1a不仅能抗丙型肝炎病毒,还能直接抑制和扭转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病毒性肝炎的第一个全球战略~([1])。将阻遏肝炎的持续发展目标上升到更高阶段,到2030年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公共健康危害。这个战略将消除定义为HCV新发感染率下降80%,丙型肝炎死亡率下降65%。全球范围清除疾病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通常以一个限定的人群或地理区域为始。例如,脊髓灰质炎行动开始就是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国针对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仍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简称PR治疗。但是近年来,针对HCV生活周期中病毒蛋白靶向特异性治疗的许多小分子化合物研究进展非常迅速,这些药物被统一命名为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针对HCV生活周期中病毒蛋白靶向特异性治疗的许多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提高了抗病毒疗效。这些药物统一命名为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ly acting antivirals,DAAs),包括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B聚合酶抑制剂和NS5A蛋白抑制剂等。2011年以来,以上三类药物中的多种药物已陆续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在临床试验和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文对已上市DAAs的临床应用方案、适用人群及疗效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DAAs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 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8年1月至2012年3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共有7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其中有1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4项队列研究,2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11.0版软件对入选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显示:(1)肝癌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组为6.7% (75/1116),对照组为11.2% (76/680),抗病毒治疗组肝癌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56,95% CI:0.40~0.79,P=0.001;(2)随访结束时的病死率抗病毒治疗组为10.8% (43/3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 (78/331),抗病毒治疗随访结束时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0.36,95% CI:0.23 ~ 0.55,P=0.000.结论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引发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控制感染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5例患者为感染组,余75例为未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5例,感染率为31.8%;35例感染患者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咳嗽、咳痰的阳性率分别为57.1%、51.4%、48.6%;共培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4%,革兰阳性菌占21.1%,真菌占10.5%;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时间、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发现,年龄(OR=5.791,95%CI=1.704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CI=1.341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CI=1.34114.017)、肝衰竭(OR=4.338,95%CI=1.01214.017)、肝衰竭(OR=4.338,95%CI=1.012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CI=1.643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CI=1.643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CI=1.189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CI=1.189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CI=1.162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CI=1.16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CI=1.60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CI=1.60217.072)是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