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CDX2、SOX2在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3种不同组织类型(胃底型、贲门型、肠化生型)及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两步法检测CDX2和SOX2在35例贲门组、23例胃底组、14例肠化组、10例糜烂性食管炎组、7例EAC组、10例正常食管下段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X2在肠化组及EAC组中的阳性率均为85.7%,显著高于其他四组(P0.05);CDX2阳性率在贲门组(11.4%)、胃底组(0)、糜烂性食管炎组(0)及正常食管组(0)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DX2在贲门组(75%)及EAC组(66.7%)以(+)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肠化组(91.7%)以()为主显著不同(P0.05)。SOX2在Barrett食管三组中的阳性率均为100%,显著高于EAC组(28.6%)(P0.05)。SOX2以(++)表达方式在胃底组(95.7%)及贲门组(74.3%)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高于肠化组(50%)和EAC组(50%)(P0.05)。SOX2和CDX2的表达在肠化型Barrett食管中呈负相关(P0.05),在贲门组、胃底组、EAC组中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短段贲门型Barrett食管中CDX2的阳性率不高,可能只是一种柱状上皮化生,与EAC的关系不大;CDX2在鳞状上皮向特殊肠上皮化生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OX2的沉默促进EAC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分析毛根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在临床、病理及超声的不同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取手术后获病理证实的毛根鞘囊肿患者24例,表皮样囊肿32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通过观察包块的位置、大小、边界、形态及血流情况等重要信息,比较毛根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在临床、病理及超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3.
背景:研究发现,芒柄花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然而,芒柄花素是否具有调节葡萄糖氧化酶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芒柄花素对葡萄糖氧化酶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芒柄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和姜黄素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用葡萄糖氧化酶处理2 h,芒柄花素组和姜黄素组先用不同浓度的芒柄花素或姜黄素处理HSC-T6细胞24 h,再用葡萄糖氧化酶处理2 h。采用CCK8法检测芒柄花素对HSC-T6细胞活力的影响;化学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表达;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免疫细胞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细胞中Ⅰ型胶原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Ⅰ型胶原、NOX4和Nrf2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组比较,芒柄花素能抑制HSC-T6细胞的活化增殖(P <0.05);(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SC-T6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Nrf2蛋白表达均明显减低(P &...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报道1例以泡沫细胞浸润为特点的炎性肌肉病伴随大量巨噬细胞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患者男性,44岁,因“双上肢无力1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无力11个月”于2010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病程后期对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差,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肌酸激酶(CK)轻度升高,多种肌炎相关抗体和副肿瘤综合征抗体均为阴性.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静止时有强直发放.先后对该患者进行左、右肱二头肌活体组织检查,标本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第1次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显示个别肌纤维坏死和再生,以及CD8阳性T淋巴细胞浸润肌内衣和非坏死肌纤维,肌纤维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Ⅰ阳性.第2次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显示束周肌纤维变性,肌束衣的纤维结缔组织呈碎片状改变,可见大量CD6s阳性的泡沫细胞和Touton多核巨细胞浸润.在个别血管周围可见CD20阳性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肌内衣中见到散在CDs阳性的T淋巴细胞,MHC-Ⅰ肌纤维膜阳性表达.结论 炎性肌肉病伴随大量巨噬细胞可以表现为肌内衣大量泡沫细胞的浸润,该病可以伴随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对糖皮质激素抵抗.  相似文献   
25.
胡军  于燕妮  项一宁 《贵州医药》2007,31(9):801-802
子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原发于子宫颈的神经内分泌癌,占子宫颈癌的2%[1]。其组织来源不清,命名混乱,名称繁多,直到1997年,美国癌症研究会的一个研究小组根据与发生于肺的同类肿瘤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将其分为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癌四类,使子宫颈小细胞癌有了明确的归类和描述[2]。与普通的子宫颈癌相比,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具有高度侵袭性,早期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本文报告4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诊断进行探讨。1材料与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病理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常规病理…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成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MPNST 20例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MPNST位于下肢4例、肩背部及脊柱4例、腹腔内3例、胸壁2例、纵隔2例、乳腺1例、前列腺1例、阴囊1例、头皮1例、左侧上颌窦及眶底1例。20例中,19例为肿块型,1例弥漫型。病灶最大截面约1.41 cm×1.42 cm~17.10 cm×18.08 cm。16例边界不清,4例边界尚可。14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2例见多发钙化灶,7例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10例CT增强示病灶实质呈中度、明显渐进延迟强化,囊变及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7例病灶内见纡曲动脉血管影。7例MR平扫示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T2WI上囊变区呈明显高信号,3例MRI增强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DWI呈高信号。结论 MPNS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MPNST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7.
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0例GIST c-kit基因9号、11号、13号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号和18外显子突变.结果:60例GIST中kit基因突变率为63.3%,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其中以编码近膜区的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58.3%);其次为编码胞外区的9号外显子突变(3.3%);偶见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3号外显子突变(1.7%),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L641P;未检出17号外显子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42.9%),表现为密码子第557-560的点突变和框内缺失.第二个热点位于11号外显子的3'端,为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发生在胃部,女性患者多见.60例GIST中PDGFRA基因突变率为5%,表现为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且均为CD117阴性.未见编码近膜区的12号外显子突变.结论:CD117阳性GIST主要表现为c-kit突变,分布在11号外显子经典热点和3'端热点,后者与老年女性胃GIST相关.PDGFRA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GIST,多发生在后腹膜,具高度侵袭危险性.  相似文献   
28.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女,11岁.全身包括肺、淋巴结、骨髓、肝脾、脑及皮肤等多器官受累,表现为痤疮样皮损.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外大量隐球菌酵母细胞,PAS染色阳性.皮损、骨髓、淋巴液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经PCR扩增测序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  相似文献   
29.
例1,男,37岁,因左枕顶部红斑5年,渐增大、隆起,高出皮面,部分呈结节于2009年3月9日入院.1年前结节部分变成黑色伴轻微瘙痒.皮肤科所见:左枕顶部红斑皮损大小约2.5 cm × 3.0 cm,黑色结节,质地偏硬,表面无破溃、结痂,耳后、枕、颈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局麻下距皮损边缘3~5 mm、于筋膜层一次完整切除病灶,邻位头皮瓣转移修复创面.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