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胰岛细胞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已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术后最常见也是最严重并发症即为胰瘘,一般术后胰瘘均可经保守治疗治愈,但一般疗程均较长,最近我院收治1例胰岛细胞瘤患者,术后出现胰瘘,经保守治疗治愈,疗程102天,现将治疗经过及经验体会发表如下,供大家借鉴讨论。 相似文献
32.
氟哌酸致包皮水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 ,男 ,57岁。因右下腹痛 1d于 2 0 0 2年 1 1月 1 0日入院。急诊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给予头孢唑啉钠及甲硝唑抗感染等治疗。术后 5d改为氟哌酸胶囊及阿莫西林胶囊继续抗感染治疗。 2 0 0 2年 1 1月 1 5日 1 1时 ,病人口服氟哌酸胶囊 0 2 ,1 7时出现包皮水肿 ,略充血 ,轻度疼痛。再次口服氟哌酸胶囊 0 2 ,病情继续加重 ,性质同前。 2 0 0 2年 1 1月 1 6日晨 ,停用氟哌酸胶囊 ,并给予特非那丁 60mg口服对症治疗 ,病人包皮水肿逐渐消退。 2 0 0 2年 1 1月 1 7日 ,病人包皮恢复正常。讨论 :氟哌酸临床应用广泛 ,不良反应少 ,主要有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33.
34.
超声观察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时肾周水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 ,多发生于青壮年 ,是造成尿路梗阻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分析我院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患者61例 ,旨在提高诊断梗阻性输尿管结石的水平。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组 61例患者 ,男性 42例 ,女性 19例 ,年龄 2 1~ 5 3岁 ,平均 3 4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 :腰部胀痛或剧烈绞痛 ,多数病例伴有会阴部放射性疼痛、血尿。根据病史将患者分为两组 :①急性梗阻性输尿管结石组 ,患者出现肾绞痛 ,发作时间少于 72h ;②慢性梗阻性输尿管结石组 ,患者有输尿管结石病史 ,无肾绞痛发作。所有病例均经超声、X线和患者排出结石证实…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CSM)中,脊髓受压范围大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多间盘(三个或以上)所致CSM,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单间盘突出所致CSM,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平均40月随访,JOA评分优良率单间盘组95.2%,多间盘组58.2%,通过校正X2检验,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脊髓受压范围小的单间盘突出者,其术后中期疗效优于压迫范围大的多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36.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其治疗方法是尽量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我院1993年7月-2001年12月,腹部手术发生手术后早期肠梗阻32例,其中保守治疗26例,占81.2%,手术治疗6例,占18.8%,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嵌顿性腹外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3年-2001年我院住院15例嵌顿性腹外疝的临床经验。结果:本组15例,其中嵌顿性腹外疝14例,嵌顿性腹直疝1例,2例复位成功,1例自动出院,手术治疗12例(其中1例为手法复位不完全24h后转为手术治疗),其中腹股沟切口11例(其中因绞窄性肠坏疽行肠切除1例),剖腹探查联合腹股沟切口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嵌顿性腹外疝常见,如局部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延误治疗时机,除非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腹部出现腹膜炎体征,首先试行手法复位,尤其是小儿患,手法复位失败后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以急腹症表现的腹外疝嵌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3-2001年我院住院例以急腹症表现的腹外疝嵌顿的临床经验。结果 本组8例均为腹股沟斜疝,2例复位成功,6例急诊手术,腹股沟切口5例(其中因绞窄性肠坏疽行肠切除1例),剖腹探查联合腹股沟切口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以急腹症表现的腹股沟疝嵌顿容易误诊,延误治疗时机。虽然股疝嵌顿几率最高,但腹股沟斜疝嵌顿最常见,除非局部红肿热痛或有腹膜炎体征,首先手法复位。若手法复位失败,立即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39.
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颈前包块1周入院。查体:T36.5℃,P88次/min,R18次/min,BP113/75mmHg,一般情况好,心肺无特殊。专科情况:两侧甲状腺均可扪及肿大。右叶下极可扪及一3.0cm×2.0cm×2.0cm的包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压痛,质中。左叶下极亦可扪及一1.0cm×1.0cm×0.5cm的包块,性质同前。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B超显示双侧甲状腺多发实性结节,颈前结节为甲状腺峡部结节合并出血。初步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中见甲状腺两叶及峡部散在多个包块,大小不一,最大2.0cm×2.0cm×2.0cm,最小0.5cm×0.5cm×0.3cm,色… 相似文献
40.
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反复发作颈部淋巴结肿痛伴低热4年,加重20天并高热于2000年6月23日入院。患者1996年5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颈两侧多个淋巴结肿大,约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明显疼痛,伴低热、乏力。抗感染等治疗半个月,无好转,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3.2×109/L,中性0.40,淋巴0.50而停药。2个月后,病情好转,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入院前20天,再次出现颈部淋巴结肿痛,伴低热、乏力、夜间盗汗,与上次发病性质基本相同,给予红霉素、吗啉呱、感冒清热冲剂等对症治疗半个月,无好转,并出现高热,腋下体温高达39℃~40℃,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