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6篇
外科学   17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黏蛋白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黏蛋白基因表达差异,以探讨胆石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21例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2例无胆石的对照组,采用RT-PCR 法测定胆囊 MUC1,MUC2,MUC3,MUC4,MUC5AC,MUC5B,MUC6 mRNA 的表达,以GAPDH 作为内参照。结果胆石组胆囊 MUC1,MUC5AC,MUC5B 和 MUC6表达增高(胆石组 vs对照组:MUC1:67.17±14.06vs36.84±10.00,P>0.05;MUC5AC:90.33±10.24vs53.51±9.38,P<0.05;MUC5B:175.19±7.21vs107.54±23.19,P<0.01;MUC6:71.62±14.36vs44.29±12.35,P>0.05)。MUC3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在两组间均未检测到 MUC2和 MUC4基因表达。结论胆囊黏蛋白特别是 MUC5表达增加是胆石病的另一个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32.
血清脂肪酶,淀粉酶比在区分轻重型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恩强  韩天权 《上海医学》1995,18(9):497-499
检测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1周内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比率。直接应用L/A比率的数值区分两型急性胰腺炎,结果表明,1周内两型之间的L/A比率无显著差异性。但将此定量资料转化为定性资料后,则可以区分出两型急性胰腺炎:取30例患者入院第三天L/A均值作为常数C,再分别应用入院第一天的L/A减去C得差值,a,若a〉0则为坏死型胰腺炎,a≥0则为水肿型胰腺炎,结果发现,轻重型之间有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3.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第18外显子(dTA)n多态位点与胆固醇结石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多态位点,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法显色分析。结果:分析该多态位点在131例胆囊结石病人和79例对照者的分布,发现:(1)胆固醇结石组的C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为0.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7(P<0.01);(2)胆固醇结石组BB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13(P<0.005),而CC、BC型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受体基因第18外显子(dTA)n多态位点的改变可能与胆固醇结石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脏受体类似物1(LRH-1)表达,探讨其与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的关系。方法27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男6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44岁。14例无胆石症者为对照(肝脏肿瘤2例,胆囊息肉患者12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47.50岁。测定胆汁脂类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LRH-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LRH-1表达14.18±9.37,高于对照组7.86±6.19,(P<0.05),胆石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1.17±0.27)。结论本研究提示肝脏LRH-1表达增高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有关。  相似文献   
35.
胆囊结石病人血清脂蛋白的变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200025)马雪平,韩天权,张圣道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血脂变化与胆石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变化的特点,以找出某些高危指标,从而研究胆石病的一级预防,作者分析本院门诊胆石病人的血...  相似文献   
36.
胆囊结石病的遗传特点及家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认为,胆石病(主要指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是肝脏脂质代谢和胆囊功能两方面变化的结果,并受机体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胆石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5F,即Fem ale(女性)、Fatty(肥胖)、Forty(40岁)、Fertile(多产妇)和Fam ily(家族史)。其中家族史表示胆石病有遗传特点,也就是胆石病的发病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瑞典胆石病病人一级亲属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5倍,在以色列近2倍,在印第安人为3倍以上[1]。丹麦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胆石病发病率(14/25)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同性别6/40,不同性别0/36)[1]。胆石病发病率在某些人…  相似文献   
37.
在胆石病人和动物模型的胆汁中已识别许多可能的成核因子,如粘液、钙和胆红素。最近的研究提示胆汁内总蛋白可能是一种以前未被认识的成核因子。作者检验胆汁总蛋白增加先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假设。 将成年雄性草原犬鼠分为对照组(N=22)和0.4%胆固醇饲料组(N=18),最长饲养18周。饲料中所含胆固醇为蛋黄粉(0.2%胆固  相似文献   
38.
胆固醇结石病胆汁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巍  韩天权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1):657-661
作者运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了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人胆囊胆汁内的游离脂肪酸和卵磷脂的分子种类的含量和构成,同时运用体外模拟胆汁添加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实验,观察四种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胆固醇结石患者(25例)胆囊胆汁内总的游离脂肪酸的量和其中的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15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人胆汁内的卵磷脂分子的构成基本类似。在体外模拟胆汁的添加实验中,软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具有显著的促成核作用,为胆汁内的非蛋白促成核因子。我们认为,胆汁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分子构成的变化在胆石形成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人类胆囊胆固醇结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结石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病因是多方面的,Carry[1]等将胆石病候选基因归纳为6类,并通过不同胆囊结石易感性近交系小鼠杂交二代的数量性状定位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小鼠胆石模型的Lith基因.  相似文献   
40.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简称胆石病)发病机制涉及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和成核异常,临床研究发现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4年国际胆石病会议上Carey等[1]提出胆石病的发病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