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大血管病变组64例,有大血管病变组71例,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两组患者baPWV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大血管病变组的baPWV为(1 826.3±369.0)cm/s,明显快于无大血管病变组的(1 602.7±360.3)cm/s(P<0.01);baPWV与年龄、血压、血糖、C肽等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 baPWV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糖尿病各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90例T2DM进行ABI测定,分为PAD组(ABI〈0.9)和非PAD组(0.9≤ABI≤1.3),比较两组的各代谢指标。结果:检出PAD组57例(30%),PAD组年龄大,病程长,血压、2hPG、TG、LDL-C、HbA1C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高TG、LDL-C与ABI密切相关,是引起P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1994年柳州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初筛时血糖升高的一特定人群5年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于1994年7-8月及1999年10月,2次对703例血糖升高行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包括;SBP、DBP、DMI、TC、TG、HDL、空腹血糖(FBG)及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SBP、DBP、BMI、TC、TG、FBG均值1999年高于1994年(P<0.01);②1及≥3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率1999年均高于199折(P<0.05);③BMI≥24组中,1-3项冠心病因素发生率2年度多数指标高于BMI<24组(P=0.04-0.0001)。结论:1994年初筛时血糖升高的特定人群中,5年后冠心病危险因素平均水平和发生率明显增加,体重指数增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患者中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增厚患者66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患者37例,健康对照者35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受试者血浆脂联素水平、身高、体重等,比较脂联素水平的改变,以及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者血浆脂联素又明显低于糖尿病无颈动脉增厚者(P<0.01)。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浆脂联素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将90例T2DM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均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吡格列酮,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用彩超检测CIMT,比较两组CIMT变化及CIMT异常率。结果治疗组CIMT明显减轻,CIMT异常率明显降低;对照组CIMT明显升高,CIMT异常率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T2DM患者的CIMT,延缓其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骨矿物质含量的变化。方法对2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D组)和30例与其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的全身、L2-4、左股骨颈、左大粗隆、左髋关节骨矿物质密度(BMD)。结果该病误诊率高,82.60%(19/23)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存在骨矿含量异常,其中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43.48%(10/23),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39.13%(9/23)。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或多或少地存在骨关节的潜在损害,骨密度检查被看作一个潜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时是否有心血管病的风险. 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组(ED组)71例,2型糖尿病无勃起功能障碍组(非ED组)45例,测量其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C肽等.比较两组间平均颈内动脉IMT及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 结果:平均颈内动脉IMT比较:ED组明显厚于非ED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D组明显高于非ED组(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ED评分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r=-0.321,P=0.000).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ED时其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要高于不合并ED者,2型糖尿病合并ED可能是心血管病的一个早期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28.
2型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的影响因素.方法 测量2型糖尿病(T2DM)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组(ED组,n=71)和T2DM无勃起功能障碍组(非ED组,n=43)的血压、血脂、血糖、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并比较两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ED组明显高于非ED 组(P<0.05),ED组平均颈内动脉IMT明显厚于非ED组(P<0.05);ED评分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r=-0.323,P=0.000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ED组明显高于非ED组(P<0.05).结论 TC、LDL-C升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都是DE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及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FN)水平.方法 对T2DM合并MS组87例、T2DM未合并MS组73例、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VFN水平,同时测定T2DM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C肽水平,比较3组间血浆VFN平均水平.结果 MS组、非MS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VFN水平分别为(2.13±0.64)、(1.83±0.62)、(1.00±0.33)ng/ml,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结论 T2DM患者血浆VFN水平明显升高,合并MS者水平更高,提示血浆VFN与T2DM及MS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0.
凝血纤溶异常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凝血纤溶异常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DN提供检测指标。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DM)病人分为:无并发症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M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Mb组)和临床蛋白尿组(DMc组)。测定其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等指标水平。结果:①无并发症组PAI、TAT、PC水平升高,AT-Ⅲ、t-PA活性降低,并随UAE增加而加重。②TAT、AT-Ⅲ水平在DMa、DMb、DMc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DMc组TAT水平依次高于DMb组、DMa组(P<0.01);AT-Ⅲ水平DMc组依次低于DMb组、DMa组(P<0.01)。③PC、TAT、PAI与DM病程呈正相关。结论:DN患者早期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纤溶活性低下,并随DN的进展而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