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1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90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647篇
内科学   204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87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268篇
综合类   1488篇
预防医学   37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12篇
  9篇
中国医学   590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重睑成形术后睑粘连畸形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临床上常见的由于重睑成形术失误所遗留的严重畸形,尤其表现为重睑线异常宽阔,上睑凹陷粘连并伴有眼轮匝肌下脂肪垫不足者,探索一种能有效改善外观畸形的简便方法。方法在原畸形的重睑切口线痕迹下设计新的重睑线,去除其间的多余皮肤,彻底松解眼睑内组织粘连,切除异常的瘢痕组织,将移位的眼睑结构彻底复位,分离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并将其形成蒂在上方的脂肪瓣,在不影响此脂肪瓣血运的前提下,将其向内下旋转达睑板上缘的合适位置固定,充填上睑的腔隙,若仍有残余空间,可以在进行确定重睑皱襞外形及缝合上下缘皮肤的操作后,行自体游离颗粒脂肪进行最后的补充。结果2年中对42例(共80只眼)重睑成形术后上睑粘连畸形进行治疗,其中32例为只应用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形成脂肪瓣充填矫正,10例另加颗粒脂肪注射补充,随访30例(共60只眼),外观改善显著,多数受术者十分满意。结论此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包皮成形术对早泄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早泄是一种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 ,有资料表明发病率最高达 75 %。但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早泄的发病率是 14%~ 4 1% [1] 。我们根据阴茎包皮的解剖结构特点以及性反射机理 ,自 1996年开始采用包皮成形术 ,使射精潜伏期延长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 :①符合美国泌尿外科学会 (AUA) [2 ] 早泄的诊断标准 ;②已婚或同居、有稳定和规律性生活的男性 ;③无勃起功能障碍和严重的肝肾疾病 ;④自愿进行包皮及系带成型手术治疗观察。自 1996年 7月~ 2 0 0 2年 7月 ,我科共收治门诊治疗的早泄病人 11…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究不同避孕措施的避孕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7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到我院自愿要求选择避孕的育龄妇女100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根据避孕方式分组,其中口服短效避孕药30例为A组,接受宫内节孕器32例为B组,使用避孕套38例为C组。对比三组避孕失败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避孕失败率为13.33%,B组避孕失败率为12.50%,C组避孕失败率为2.63%,(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7%,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P0.05)。结论口服避孕药、宫内节孕器、外用避孕套三种避孕方式对比,外用避孕套不良反应最低且避孕效果最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4.
55.
肢体骨巨细胞瘤复发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肢体骨巨细胞瘤复发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随访复发性肢体骨巨细胞瘤30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复发病例大多为病灶刮除术后,3年内复发占73.33%,其中有症状者26例,以局部疼痛、肿胀为主;无症状者4例。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局部植骨吸收,出现不规则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扩大。组织学检查27例复发后仍呈良性,3例恶变。复发治疗;早期病例行再次病灶清除植骨术17例,其中再复发3例;行瘤段切除关节置换4例、关节融合术3例、截肢术6例,均未再复发。结论 定期随访可以早期发现病灶;早期病例可采用彻底的病灶清除加植骨术,晚期病例可采用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或截肢等手术。  相似文献   
56.
尿道透明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5 3岁。因尿道外口肿物 1 0月余入院。体检 :尿道外口下缘有菜花状肿物 ,大小 1 .0 cm×1 .0 cm,呈粉红色 ,表面无脓苔及坏死物 ,无出血 ,有轻压痛 ,与周围组织无浸润。腹部 B超检查肝、胆、胰、脾、双肾、输尿管、膀胱、子宫及其附件均未见异常。取肿物少许作活检 ,病理检查诊断为尿道肉阜。于 2 0 0 0年 4月 4日在腰麻下行尿道外口肿物切除术 ,术中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尿道肉阜。术后 2个月肿物复发。体检 :肿物呈菜花状 ,大小约 1 .5 cm× 1 .0 cm,围绕尿道外口生长 ,并突出尿道外口 ,呈暗红色 ,表面无出血及坏…  相似文献   
57.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膝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8~6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5d~6个月。检查: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MRI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术中切取腓骨长肌腱18~20cm,关节镜下进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结果术后切口期愈合,无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检查均为阴性,无膝关节不稳。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由术前24.0±9.4分提高至91.0±8.4分(P<0.01)。MRI检查示骨隧道已逐渐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结论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8.
丹参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自分泌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丹参作用于成纤维细胞 ,减轻创面过度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第4~ 6代 ,经不同浓度丹参 (40、80、1 60和 32 0μg/ ml)及不同时间 (1、2、3、4和 5天 )培养后 ,加入丹参 (浓度 60μg/ ml)作用后 ,采用 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规律。 结果 丹参可抑制成纤维细胞自分泌 TGF- β1 ,且随浓度的增大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但对EGF的自分泌无抑制作用 (P>0 .0 5)。 结论 丹参可选择性抑制 TGF-β1 的自分泌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减轻创面过度愈合  相似文献   
59.
瘦素(Lepting,Lep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它与食欲及营养状态有密切关系。Lept主要由肾脏排泄,因而它与肾衰竭的关系引起了临床的重视,国外报导慢性肾衰竭时血清Lept大多增高[1],国内有关慢肾衰血清Lept的研究很少,我们对35例慢肾衰血清Lept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根据《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慢性肾衰竭诊断和分期标准”(199年黄山会议),选择慢肾衰Ⅱ期以上的病例35例,其中慢肾衰Ⅱ期22例、Ⅲ期5例、Ⅳ期8例。由于健康人女性血清L…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注射液(PegIFN-S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时甲状腺功能异常(TD)或甲状腺自身抗体(TAs)产生情况及对疗效影响。 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中心接受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的CHC病例4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PegIFN-SA皮下注射(1.5 μg/kg、1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皮下注射(派罗欣180 μg、1次/周),两组患者均联合口服利巴韦林(000~1 200 mg/d),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24周,非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HCV RNA水平。 结果试验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36.5 ± 12.0)岁(19~56岁),HCV基因2、3型患者6例,HCV非基因2、3型患者24例。治疗结束停药半年后HCV持续应答率为83.3%(25/30),共13例患者出现TD或TAs,其发生率为43.3%(13/30);9例发生TD患者中4例(44.4%)丙型肝炎复发,高于未出现TD者(1/2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 结论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抗体阳性较为常见,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CHC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