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0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内Ca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内Ca^2+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缺血区活体脑片中脑细胞内Ca^2+的变化。结果:缺血1h,皮质部细胞内Ca^2+含量还未出现明显变化,而纹状体部细胞内Ca^2+的含量明显升高;缺血3h,皮质部和纹状体细胞内Ca^2+含量均出现显著的升高,且纹状体细胞内Ca^2+含量明显高于皮质部;缺血3h并给予电针治疗30min后,则皮质部和纹状体细胞内Ca^2+含量均出现明显的下降。结论:电针可迅速调节缺血区脑细胞内的Ca^2+含量,抑制胞内Ca^2+超载,从而保护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袁青  马瑞玲  薛媛  靳瑞 《针刺研究》2004,29(2):90-93
目的 :观察针刺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胶质纤维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用NIH雄性小鼠3 8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 (n =10 )、假手术组 (n =10 )、模型组 (n =8)、针刺组 (n =10 )。针刺“百会”、“神庭”、“率谷”、“脑户”穴 ,1天 1次 ,共 10次。用免疫组化法观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海马结构中GFA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普遍增强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阳性反应一致 ,而针刺组的阳性反应介于模型和正常鼠之间。结论 :针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与使GFAP阳性反应数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在不同时期介入对缺血缺氧性脑瘫幼鼠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其神经生化机制。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A、B、C、D 4组 ,A、B组分别于造模后 48h、7d开始针刺 ,C为模型组 ,D为假手术对照组 ;7、14、2 1d时进行行为测试 ,2 1d时观察各组死亡率 ,测定脑重量 ,并观察脑大体和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状况以及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针刺可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以A组最明显 ,死亡率较C组下降 2 1.8%。缺血缺氧后 7d ,模型组大鼠前肢功能明显下降 ,至 2 1d时 ,A、B、C 3组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 ,A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但C组仍差于D组。缺血缺氧后 2 1d ,A、B、C组左脑半球呈程度不等的萎缩 ,各组左大脑重量有显著性差异。 4个组右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数无显著差异 ,左侧则差异显著。②造模后2 1d ,各组NGF表达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A组NGF呈强阳性表达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B组、C组。PBS空白对照组结果为阴性。结论 :①针刺可早期介入治疗脑瘫 ,提高存活率 ,改善前肢功能 ,增加脑重 ,促进大脑发育 ,但头针在早期宜慎用。②针刺提高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密度 ,增加NGF的长时程阳性表达 ,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瘫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肥三针"治疗单纯性肥胖大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肥三针”对单纯性肥胖SD雄性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制的高脂饲料喂饲SD雄性大鼠制成单纯性肥胖模型 ,把高脂组随机分成针刺组和针刺对照组 ,针刺 15天后 ,采用酶法检测所有大鼠血清甘油三脂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计算出动脉硬化指数 (AI) ,并检测出体重、代表其肥胖度的LEE指数、腹围、肾及附睾周围脂肪的重量 ,运用假设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针刺组的体重、LEE指数、腹围均明显下降 (前二者为P <0 .0 0 1,后者为P <0 .0 5 ) ,附睾周围脂肪的重量明显低于针刺对照组 (P <0 .0 0 1) ,TG、AI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肥三针”治疗单纯性肥胖大鼠有显著的疗效 ,特别局部减肥作用明显 ,对脂质代谢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疼痛患者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产生,与三种因素有关:一是电针电流强度。如果电流过小,不足以引起感觉或痛觉神经兴奋,就不会产生感觉或痛觉;电流过大则会变为伤害性的刺激,对机体的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二是组织兴奋性。一般而言,组织(神经)兴奋性较高时,较弱的电针强度就足以使之兴奋而产生感觉或痛觉;相反,组织兴奋性较低时则需要较强的电针强度才能使其兴奋。三是机体组织密度、含水量和电解质离子数目。一般说来,密度低、含水越多、离子数多的组织,电阻就小,通过的电流就大;反之,密度高、组织含水量少、离子数少的组织,电阻就大,通过的电流就小。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既低于正常人,又明显低于慢性疼痛病人。值得注意的是,急、慢性疼痛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差别,感觉阈相差0.56mA,痛阈相差2.2mA,慢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比急性疼痛病人分别高出39%和56%。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RBC钠泵为客观指标,以气虚病人为观察对象,以针刺补法为主要手段,探讨气虚病人的RBC钠泵活性和针刺补法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显示:气虚病人RBC钠泵活性降低;针刺补法可以提高钠泵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听力和语言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以96例2000-09/2002-09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收治的语言障碍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①针刺组:60例,主要取四神针、颞三针、耳三针、舌三针、风池、哑门、合谷、中渚、足临泣;针刺1次/d,30min/次。②药物组:36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mg;维生素B1,B6各20mg,3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阈值V波反应阈评估听力,采用聋儿语言能力评估标准评估语言能力,根据2个指标变化评估总有效率。结果96例患儿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阈值V波反应阈: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低于药物组治疗后犤(49.18±5.94),(71.24±8.25),(58.36±6.08)dB,P<0.05犦。②总有效率:针刺组高于药物组(78%,42%,P<0.001)。结论针刺有效穴位能够促进听力语言障碍患儿的听觉和语言的发育,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针刺干预脑性瘫痪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头体针留针30min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在此基础上,观察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03-05/2003-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治的门诊脑性瘫痪息儿43例.男28例,女15例。均为已接受2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头针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h。头针留针30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采用小儿脑性瘫疾粗大运动评价量表[共80项指标,分5个功能区。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③坐结合平衡反射。④站。⑤走、跑、攀登。每一项指标以完成程度给分,完全不会为0分;完成动作&;lt;10%为1分;10%~90%为2分,100%为3分,神经反射以仍残存或未出现的年龄给分。最后评分有3项,①功能区得分,为该功能区总分X100。②实际得分,为检查功能区得分除以检查功能数。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3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针干预后2个月脑性瘫痪2,3,4功能区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头针留针1h组均明显高于头针留针30min组(P&;lt;0.05)。结论 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ACS患者[包括急性心梗(AMI)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LPA。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ACS患者LPA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 ACS(包括AMI和UAP)组与对照组比较,LPA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Gensin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检验显示:ACS患者血浆LPA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0.828,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量对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DG)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治疗1组(每日针刺1次)、治疗2组(每日针刺2次),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治疗1、2组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观察不同针刺次数对脑缺血后DG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模型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群峰电位(PS)的输入/输出曲线(I/O曲线)幅度显著降低(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1组EPSP、PS的I/O曲线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2组EPSP、PS的I/O曲线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而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EPSP的长时程增强(LTP)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两个治疗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S的LTP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两个治疗组显著高于缺血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SP的长时程抑制(LTD)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两个治疗组EPSP的LTD幅度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模型组PS的LTD幅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PS的LTD幅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组与其他3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缺血引起的海马DC区EPSP、PS的I/O曲线幅度变化起保护作用,能修复缺血造成的海马DG区PS的LTP诱导的损害,而不同针刺量对改变脑缺血后海马的LTP诱导方面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