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掌部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掌部小切口横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18侧),男2例,女13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单侧12例,双侧3例;病程8~26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桡侧3个半指麻木或疼痛,腕部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夜间麻醒史,大鱼际肌肉萎缩,Tinel征阳性,Phalen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或缺失,严重者拇短展肌可有自发电位。术后随访时采用GSS评分(Global symptom score),分别从疼痛、麻木感、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夜醒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8个月,平均24个月。除1例患者未完全缓解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拇短展肌肌力增强,G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瘢痕小等优点,直视下切断腕横韧带,可彻底松解正中神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常规切开与关节镜滑膜全切比较的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常规切开滑膜切除与关节镜手术滑膜全切的术后效果,介绍关节镜下滑膜全切方法。方法:19例患者分2组治疗,常规切开组10例,年龄26~66岁,平均42岁;病程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常规膝前入路,视野内滑膜全切。关节镜组9例,年龄15~58岁,平均39岁;病程15~36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常规前内上、前外上、前内下、前外下入路,再作后内、后外辅助入路及跨后纵隔入路。必要时辅助关节外小切口,将滑膜全切。结果:两组术后均经6~36个月随访,了解患膝活动度及功能情况。最后随访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超过120°,切开组平均132.7°±3.1,°IKDC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0.8±4.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0±4.4)分。关节镜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36.0°±3.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2.9±5.0)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4±3.6)分。结论:关节镜组具有比常规切开组更多的优势,术后可早期锻炼,无切口裂开、不愈合等危险,切口感染、关节僵直等风险明显低。因此,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应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厚皮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小腿截肢残端皮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厚皮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15例小腿截肢残端皮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5~62岁,平均41.5岁;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5例;左侧9例,右侧6例.小腿毁损伤6例,无保肢价值,急诊行清创、小腿上段截肢并负压吸引术;因小腿感染、坏死转行清创、小腿上段截肢并负压吸引术9例,Ⅱ期均行全厚皮游离移植.小腿残端创面皮肤缺损面积40 cm×20 cm~25 cm×15 cm.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1年,小腿残端创面移植全厚皮全部成活,均顺利佩戴假肢,行走满意.残端皮肤逐渐增厚,耐磨,无破溃,无疼痛.结论:全厚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小腿截肢皮缺损创面,保留了残肢功能长度,植皮成活率高,成活皮瘢痕少,耐磨性好,有利于假肢的佩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患者68例.男59例,女9例;年龄22~ 76岁,中位数53.5岁;左侧22例,右侧43例,双侧3例;病程2~ 24个月,中位数11.5个月;环指尺侧和小指痛觉减退60例、痛觉消失2例、痛觉过敏5例、痛觉正常1例;手内在肌萎缩58例、爪形手畸形10例;Tinel征均为阳性;Froment征阳性12例,Wartenberg征阳性20例,Froment征、Wartenberg征均阳性36例;有肘部骨折史8例.肌电图检查示肘部上、下5 cm范围内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运动动作电位下降,潜伏期延长.术后观察尺神经支配区域症状改善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中位数1.5年;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环、小指皮肤麻木症状均明显减轻,手指力量增加.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尺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50例、良11例、差7例.结论:尺神经肌膜瓣下前置联合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治疗肘管综合征,利用肌膜瓣重建尺神经通道,牢靠、稳定,可避免尺神经再滑脱:应用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可减少神经与周围组织的黏连,避免局部瘢痕组织增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杨某 ,男 ,5 5岁。因摔伤致右上臂肿痛 ,活动受限 8小时于 2 0 0 0年 11月 11日晚上 11∶ 0 0入院。患者于当天上午 2 :30在床边不慎摔到地上 ,伤及右上臂 ,局部疼痛 ,活动受限 ,且渐肿胀。追问病史 ,患者曾于 1991年 1月份因车祸致伤右上臂下段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肱骨下段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8 ~45岁,中位数31.5岁;骨缺损长度5~ 14 cm,中位数8.5 cm.骨缺损部位:胫骨8例,股骨2例,肱骨2例.观察术后缺损处骨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腓骨截取长度8 ~ 20 cm,中位数12.5cm;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25个月,中位数17.5个月;骨缺损处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5个月;X线片均有移植骨增粗表现;行带腓骨皮瓣移植4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切口均愈合.术后出现受区切口不愈合1例,为合并骨髓炎患者,经二次手术清除窦道脓肿及肉芽组织后,切口愈合;发生供肢足拇长屈肌挛缩1例,行二期肌腱松解延长术后,下肢畸形矫正;术后1年,发生移植骨骨折1例,石膏固定2.5个月后,骨折愈合.参照Enneking等制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患肢功能,本组病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至正常肢体功能的70% ~ 96.7%,中位数85.5%.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可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四肢长段骨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腓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2月至2017年4月,采用腓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患者3例。均为胫腓骨双骨折后并发胫骨骨髓炎和大段骨缺损,其中闭合性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1例;闭合性骨折者原内固定方式为胫骨髓内钉、腓骨钛板内固定,开放性骨折者原固定方式为组合式外固定架外固定;胫骨骨缺损长度均>7 cm;皮肤缺损者,均已经皮瓣移植或植皮覆盖;局部软组织均有窦道形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足下垂。采用分期手术治疗,1期行清创术,彻底清除骨髓炎病灶后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2期行腓骨上下端截骨搬移术,将组合式外固定架更换为环形外固定架,并在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腓骨横向骨搬移,每次0.25 mm,每日4次;3期行外固定架调整术,腓骨搬移段两端与胫骨残端接触并维持3周后,对搬移的腓骨加强固定。在3期手术时根据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搬移后的腓骨,决定同期植骨或延期植骨。观察感染控制、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治疗时间(第1次入院至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的时间)18~26个月,中位数23个月。随访时间18~30个月,中位数26个月。末次随访时,创面均愈合;搬移腓骨段均与胫骨远近断端愈合;患肢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90~94分,中位数为92分。无感染复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均出现针道感染,经局部消毒、针孔处皮肤加压后,感染得到控制。结论:腓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有利于感染控制、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