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37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通过运动和,或低氧来增加机体对低氧的应激程度和时间,可提高机体对运动和,或低氧的适应水平,但目前对急性运动和,或低氧对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所知甚少.目的:观察急性运动和,或低氧对大鼠腓肠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研究室完成.对象: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6组:即常氧安静组、急性常氧高强度组、急性常氧中强度组、低氧安静组、急性低练高住高强度组和急性低练高住中强度组,每组18只.段氏PT型鼠跑台为杭州产.实验方法:急性常氧运动模型:运动前48 h进行适应活动.高强度运动:运动50 m/min×1.5 min休2 min.中强度运动:运动30 m/min×30 min.低氧模型:采用低氧仪产生低氧气分压的混合气体,低氧3 d,22 h/d,氧气12.8%,温度22℃,湿度55%.急性低练高住模型:在急性高、中强度运动后实施上述低氧计划.于各组处理后即刻、2,4 h分别处死大鼠4只取大鼠腓肠肌.主要观察指标:用Western-blot法测定大鼠腓肠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低氧和急性常氧运动增强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运动后低氧削弱了运动诱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诱导更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急性运动和,或低氧后即刻、2 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最多,其恢复速度由快向慢排序为:低氧或低练高住、常氧运动.结论:急性运动和,或低氧诱导的大鼠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属早期速发效应,且存在强度阈值,其恢复速度与表达的幅度成反比,低练高住可能能增强骨骼肌对运动的适应.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及二者联用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纤颤(房颤,AF)犬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犬24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培哚普利组(P组)、螺内酯组(S组)和二者联用组(P+S组)。各组心房快速起搏8周,建立AF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4周及8周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醛固酮(Ald)水平;起搏前及起搏后8周,测定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起搏8周后停止起搏,观察各组犬AF维持的例数及AF自行持续时间;Masson染色检测各组犬心房肌胶原容积分数(CVF)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组、S组和P+S组犬起搏4周和8周后血浆AngII及Ald水平明显降低,起搏8周后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减小,左心房射血分数显著增大,停止起搏后AF维持率明显减少,AF平均持续时间明显缩短,CVF值明显降低。而3个用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哚普利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阻止长期心房快速起搏AF犬心房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心房纤维化,减少AF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但二者联用效果并不优于单药。  相似文献   
53.
以低、中、高剂量淫羊藿甙与成骨细胞孵育,结果显示淫羊藿甙各剂量组Ⅰ型胶原、整合素α2和β1的表达均升高,其中Ⅰ型胶原、整合素α和β1在淫羊藿甙中剂量组表达最高。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淫羊藿甙对成骨细胞中核心结合因子α1(cbfa1)蛋白和活性表达的调节,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此过程.方法 用酶消化法分离24 h内新生SD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经鉴定后用于实验.设立对照组、淫羊藿甙组(10 ng/ml)以及雌二醇组(10-8mol/L),分别用药物干预24 h,抽提核蛋白.利用转录因子活性ELISA法检测成骨细胞cbfa1与DNA结合的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成骨细胞中cbfa1蛋白的表达.将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U0126和SB203580分别与淫羊藿甙或雌二醇共同加入培养液中,培养24 h,同上法检测Cbfa1活性和Cbh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淫羊藿甙和雌二醇均可以促进成骨细胞中Cbfa1活性和Cbh1蛋白表达量的提高(P<0.05).加入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的抑制剂UO126后,可以下调淫羊藿甙和雌二醇对成骨细胞中Cbfa1活性和Cbh1蛋白表达量的上调作用(P<0.05).加入p38MAPK途径的抑制剂SB203580后,也可以下调淫羊藿甙和雌二醇对成骨细胞中Cbfa1活性和Cbh1蛋白表达量的上调作用(P<0.05).结论 淫羊藿甙和雌激素均可上调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转录因子Cbh1的蛋白表达和结合活性.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可以部分阻断淫羊藿甙和雌激素对成骨细胞转录因子Cbh1蛋白表达和活性的上调作用,说明MAPK可能是淫羊藿甙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55.
顺铂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顺铂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Ⅲ期或Ⅳ期患者110例(男63例,女47例)。顺铂50mg/m2加NS1500mL/m2加热至43℃快速注入腹膜腔,CF0.2g/m2静脉滴注第1天~第5天,5蛳Fu500mg/m2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可控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24h,第1天~第5天。4周期后评价疗效与毒副反应。结果:97例可评价患者中部分缓解(PR)31例,SD20例,总有效率31.9%(31/97)。结论:顺铂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血脂和骨密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将290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按T值分成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腰椎骨密度(BMD),然后分析血脂和骨密度的关系;对骨密度和血脂、年龄、绝经年龄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的HDL-C与腰椎BMD存在负相关(r=-0.305,P=0.001),LDL-C、TG、TC与腰椎BMD无相关;(2)在校正体重指数、年龄和绝经年限影响因素后,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的HDL-C与腰椎BMD仍存在负相关(r=-0.160,P=0.018),而LDL-C、TG、TC与腰椎BMD仍无相关。(3)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HDL-C(β1=-0.199,P=0.005)仍与骨密度独立相关。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的HDL-C与腰椎BMD存在负相关而TC、TG、LDL-C与腰椎BMD无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每日一次小剂量与每日多次大剂量甲硫咪唑治疗Graves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剂量组每日一次口服甲硫咪唑15mg,大剂量组每日一次30mg,分3次口服,然后比较两组的缓解率、药物副反应发生率和停药后的复发率。结果:两组缓解率和复发率相似,但单剂量组的副反发生率显著低于大剂量组。结论:每日15mg单剂量口服甲硫咪唑治疗Graves病疗效与多次大剂量相似,但在安全性方面优于大剂量组。  相似文献   
58.
肝糖异生异常增多是糖尿病发生重要机制之一,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肝脏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糖异生增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是肝糖异生关键酶,CREB、TORC2、PGC-1a等转录因子启动PEPCK和G6Pase转录、促进肝糖异生,亦是药物调节血糖作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59.
本文详述了数种常见蛋白质的非酶促糖化及其病理生理作用,并介绍了对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0.
探讨不同浓度胆固醇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细胞受体结合的影响。方法:用超离心法从人体血清中提取LDL,测糖化值并予以酶标,用酶联免疫受体法测定不同浓度胆固醇(0、5.0、10.0、25.0、50.0、100.0mm。l/L。)对正常组(HbA1c为4.76士0.25%,n=10)及糖尿病Ⅰ组(HbA1c为6.80士0.43%,n=1O)和Ⅱ组(HbA1c为11.57士1.83%,n=1O)的LDL细胞特异受体结合。结果:正常组、Ⅰ及Ⅱ组LDL糖化值分别为18.45士2.15、31.30士4.56、69.10士6.32Glycogroups/LDL,LDL受体结合在无胆固醇时最大,最高浓度胆固醇时最小。结论:胆固醇增高可引起糖尿病患者LDL受体结合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