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硬膜外导管灼断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 ,6 3岁 ,5 8kg ,L4~ 5骨折内固定术后。 1 4年前因房屋倒塌外伤后致腰部骨折 ,在当地医院行钢板内固定治疗 ,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 ,时轻时重 ,经X线摄片提示 :腰椎体畸形愈合 ;钢板螺丝钉松动 ;腰椎骨质增生。拟手术取出钢板螺丝钉。术前检查血液、尿液、肝功能和心电图基本正常。于L1~ 2 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尾端置入导管 5cm ,行L4~ 5骨折内固定钢板取出术。术中骨折处有些出血 ,应用电灼止血。伤口缝皮时 ,麻醉医师退出硬膜外导管后发现导管缺失 5cm ,及时提醒术者在手术切口内寻找 ,经打开上部缝合…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和阿托品用于鼾症患者的腭咽成形术术前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在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的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术前肌注阿托品组(A组)和术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测定注射后15、30 min唾液分泌量,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测定口干程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注后30 min与入室时相比较,两组的口干度评分均有所增加,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复苏拔管时,气管内吸引次数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HR显著增快(P<0.05和P<0.01),P组有减慢趋势,在30 min时最明显(P<0.01),但仍在基础值水平。P组与A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腭咽成形术中盐酸戊乙奎醚能有效抑制腺体分泌,减少口腔分泌物,维持呼吸道干燥,而不增快HR,可取代阿托品成为理想的术前用药,但相对阿托品其价/效比比较高。  相似文献   
53.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主要并发症防治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65条肢体)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膝下病变段动脉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或支架植入(stenting)治疗,观察症状的改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变化,保肢率以及近期通畅率.结果 60例患者(65条肢体)中,技术成功51例,成功率83.3%;临床成功53例,成功率88.3%.症状完全缓解40例(66.7%),部分缓解13例(21.7%),无改善7例(11.6%);ABI从术前0.40±0.18增加到术后0.91±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膝下截肢,4例足趾截趾,出院时保肢率为91%.随访54例,随访时间10 d至30个月,平均(14.5±1.2)个月.2例膝上截肢,2例膝下截肢,2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48例/54例);症状复发5例,复发率9.2%,血管再闭塞或再狭窄10例,通畅率81.5%,1年累积通畅率为57.3%.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是该类疾病重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4.
55.
胸科手术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尽管静吸复合全麻能进行有效地呼吸道管理,消除迷走神经的不良反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已逐步被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所替代。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构建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基础研究。方法设计引物后ECV304细胞克隆基因,构建真核表达型的PcDNA3.0-hVEGF165。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电镜鉴定EPC,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EPC,转染后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VEGF蛋白水平,MTT法评价VEGF转染EPC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构建真核表达型的PcDNA3.0-hVEGF165成功,EGM-2MV培养出的大鼠骨髓EPC能表达CD34、CD133、FLK-1等特征性的细胞表面标志,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转染EPC能表达较高浓度的VEGF蛋白水平,VEGF转染后对EPC的增殖无影响。结论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EPC后能表达一定浓度的VEGF蛋白,并对EPC的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9.
亚急性、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43例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血栓消融的操作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及放置的时间。方法 选择严重的亚急性、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 4 3例 ,先置入滤器 ,再消融血栓、球囊扩张髂静脉病变、有明显回缩者放置支架、最后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结果  35例治疗成功 ,8例失败。髂静脉狭窄 33例 ,放置支架 10例。放置的滤器中 ,永久性 11例 ,临时性 2 4例。随访 33例 ,3~ 30个月 ,2 5例患肢肿胀消退 ,8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 ,18例血管造影 ,8例髂股静脉通畅 ,5例髂股静脉狭窄 ,3例髂静脉闭塞 ,2例股静脉闭塞。结论 本方法为亚急性和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腹主动脉瘤均为肾下型;髂动脉瘤仅累及髂总动脉8例,累及髂内动脉开口处2例。手术先置入带髂内分支的髂动脉带膜支架,再置入腹主动脉瘤的分叉型带膜支架。结果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死亡。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腹部搏动性肿块均消失,均未出现臀部、骶尾部坏死,无明显性功能障碍,1例出现臀部的轻度间歇性跛行。8例术后3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内瘘,移植的髂内分支支架血流通畅。3例术后6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CTA检查,未见Ⅰ型、Ⅲ型内瘘,髂内分支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地保留一侧髂内动脉,减少或避免因髂内动脉封闭而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