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应用经颅多谱勒(TCD)了解正常人Willis环侧支循环并评估其代偿潜能。方法:336例健康体检者行常规TCD检测并作颈总动脉压迫试验,观察压迫前后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Willis环的5个代偿类型中以前后循环完整的Ⅰ型为主(65.2%),其次是前循环与部分后循环的Ⅱ型(16.6%),其后依次是后循环完整的Ⅳ型(12.5%)、单纯前循环的Ⅲ型(4.8%)和部分后循环的Ⅴ型(0.9%)。代偿潜能以Ⅰ型最好,前循环代偿好于后循环,仅有后循环参与的Ⅳ型、Ⅴ型代偿较差。结论:TCD可以了解Willis环侧支代偿,但代偿功能不仅依赖环的完整性,还取决于侧支的潜在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23.
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6月采用腰穿脑脊液 (CSF)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30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组30例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32~65岁 ,平均51岁。另选择1996年6月~1997年12月间收治的SAH患者30例做为对照组 ,男21例 ,女9例 ,年龄26~69岁 ,平均49岁。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48h内入院。SAH诊断标准为突然头痛、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腰穿为血性脑脊液。入院后无呼吸困难及脑疝。两组患者均作了头部CT检查示环池、… 相似文献
24.
基础血压对低血压诱发脑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的基础血压和脑血管的病理改变对低血压诱发脑梗塞的影响。方法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和正常血压SD大鼠各72只急速降压后,观察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SD大鼠无脑梗塞发生;38只发生脑梗塞的RHRSP中,32只的基础血压显著高于无脑梗塞的RHRSP的基础血压(P<0.05),且脑内小动脉硬化改变也较严重,另6只有脑梗塞的RHRSP(血压均降至8kPa)的基础血压及脑内小动脉硬化改变与无梗塞的RHRSP的相似。结论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低血压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5.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对高血压所致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脑血管功能检测仪对高血压所致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采用WD-CV100型脑血管功能检测仪,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压力和血流速度参数,对比观察259例共四个年龄组的高血压病人与157例同年龄正常血压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发现高血压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比同年龄对照组均显著减慢,外周阻力(R)、特性阻抗(Zc)两项参数比同年龄及大10岁对照组显著增大,说明这两项参数增大是高血压所致脑动脉硬化的反映,而非年龄所致的脑动脉硬化。表明该检测技术能为临床诊断脑动脉硬化症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6.
肌肉组织化学技术可显示肌细胞的酶类及有关化学成份,为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依据。由于肌组织离体后,细胞内的酶类及化学物质便会分解继而消失。为此,一般的肌组织化学检查要求标本一俟离体后立刻骤冷处理。然而,标本离体后多长时间进行骤冷处理,仍能正确反映疾病的肌组织化学改变,以及冷藏 相似文献
27.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合理应用及正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现已成为神经科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相当的帮助作用。但目前国内,特别是基层医院对TCD的检查方法和结果分析,存在着许多混乱认识,甚至把血流速度增快简单地归结为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减慢为脑供血不足,严重影响了TCD诊断作用的正常发挥。为此,结合多年的TCD检查和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动物实验的结果,我们认为必须重视TCD检查的合理应用及正确分析,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原理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11 原理 …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高血压动脉硬化对脑血流自动调节类型的影响,提出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测定的新方法。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血流速度,同步记录血压,改变血压,绘制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并进行分类和确定自动调节的上、下限。同时,自动调节下限也按照临界关闭压(CCP)的理论进行测定。结果:脑血流自动调节类型中,经典型和非经典型降血压中正常鼠为25%和75%,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为40.55%和54.45%;升血压中正常鼠为76.47%和23.53%,RHR全为经典型。CCP法检测到的自动调节下限正常鼠和RHR分别为(70.88±24.05)mmHg和(107.73±38.82)mmHg,与自动调节曲线测定的结果高度相关(r分别为0.79455和0.81643,P均<0.01),数值相近。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除使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上移外,其类型也发生改变;自动调节下限的测定,用TCD按照CCP理论进行,结果可靠,可代替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以临界关闭压无创测定健康志愿者的脑血流调节下限,探讨CO2变化过程中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进行。同步监测79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均同意参加实验)在正常呼吸、屏气和过度换气时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桡动脉血压和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并离线计算临界关闭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9名被试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①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屏气时明显高于正常呼吸时[(69.4&;#177;15.0),(58.4&;#177;10.4)mmHg,P〈005],过度换气时明显下降[(44.0&;#177;10.8)mmHg,P〈0.05]。②临界关闭压:屏气时较正常呼吸时显著下降[(27.7&;#177;17.2),(31.2&;#177;12.5)mmHg,P〈0.05],过度换气时明显升高[(39.0&;#177;11.8)mmHg,P〈0.05]。③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过度换气时较正常呼吸明显下降[(32.0&;#177;6.4),(46.2&;#177;5.4)mmHg,P〈005]。④相关性分析:三种情况下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均与临界关闭压负相关(r=-0.4189,-0.4870,-0.4661,P〈0.05),屏气和过度换气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变化率也与临界关闭压的变化率呈负相关(r=-0.6105,-0.5551,P〈0.05),且低CO2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变化率和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的变化率呈“S”型曲线关系。结论:屏气CO2上升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上移,过度换气CO2下降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下移,其机制和脑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实验性高血压对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动态观察高血压对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影响 ,及其与脑血管病理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用 80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 ,在术后不同的时间点 ,利用临界关闭压测定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 (LLCA) ,并动脉插管测定血压和定量分析脑血管的形态变化 ,分别与正常血压对照组 (80只 )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RHRSP组的LLCA术后第 6周开始升高 ,第 10周后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基本稳定于 110mmHg左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LLCA的升高主要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 (r=0 96 8,P <0 0 5 ) ,与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r=0 94 0 ,P <0 0 5 )。并且LLCA的变化在平均动脉压改变的中间过程最明显 ,而于平均动脉压轻度和重度升高时变化不大 ,呈“S”形改变 (R2 =0 970 1,P <0 0 5 )。结论 高血压LLCA上移主要与平均动脉压有关 ,是脑内微动脉中膜增厚的体现 ,于血压升高中期改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