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目的探索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模式。方法统一培训健康教育教师和校医,对初一年级新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利用自填式问卷前后对照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结果教育前后学生5条核心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信念持有度6个问题中除"你认为自己是否会得肺结核"外,其他5个问题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信念持有度的改变从构成比上显示呈双向改变趋势。结论将结核病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活动,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需求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知识知晓率、行为流行率与信念持有率有很大的提高与改善。 相似文献
13.
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的发生情况。方法:于2004年9―10月,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吸毒者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首次吸毒时间、方式及种类,首次吸毒前调查对象的吸烟、饮酒,家庭成员、朋友和亲戚吸毒情况。结果:提供知情同意书的509名吸毒者中,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4.90/100人年(95%CI为4.48-5.33),发生首次吸毒的中位时间为19.7(95%CI为19.1-20.4)岁。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维族(HR值为1.50;95%CI为1.25-1.80)、15岁以前开始吸烟(HR值为2.12,95%CI为1.77-2.55)及亲戚吸毒(HR值为1.36;95%CI为1.05-1.75)与发生首次吸毒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调查提示青少年早期吸烟干预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毒品滥用有必要,维族应该是当地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劳教场所中警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及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劳教场所内警务人员对艾滋病态度及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乌鲁木齐市辖区内的监管场所的238名警务人员做调查。结果警务人员对艾滋病的3种主要传播途径的正确认知率分别为血液传播99.50%、性传播91.50%及母婴传播88.70%,对接吻、蚊虫叮咬这两项非传播途径的认知率较低,分别为85.40%,70.50%;对艾滋病的相关防治行为中,知道洁身自好(81.70%),不静脉吸毒(80.30%)及不盲目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79.30%)可以预防艾滋病,但对每次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缺乏信心,其准确率为56.30%;被调查者中98.10%认为艾滋病病人应得到关怀、91.10%认为预防艾滋病与自身有关,而60.70%的被调查者认为艾滋病将来不会威胁自己的家庭。结论乌鲁木齐市劳教场所内警务人员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态度现状总体上较好,但仍应重点加强警务人员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实施目标完成情况,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为制定《乌鲁木齐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20)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结核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调查表,收集全市8个区(县)2001-2009的相关资料,通过对患病登记率、流行特征、DOTS策略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对DOTS效果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 2001-2009年登记患病率为39.59/10万,新涂阳登记率19.74/10万:新发涂阳病人2月痰菌的阴转率为82.68%,治愈率为86.12%;避免25 871人感染结核菌,避免2 587人发病,避免1 834人因结核病而死亡;为社会节约医疗费用1 761 713元,为社会挽回损失总价值723 805 377元。结论乌鲁木齐市积极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较好的完成了结核病规划目标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涂阳结核病患者治疗2个月末痰检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结核病患者的规范治疗、管理、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07-2017年乌鲁木齐市涂阳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描述不同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患者的2个月末痰检持续阳性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 714例涂阳结核病患者中,429例患者治疗2个月末痰检持续阳性,阳性率为6.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602)、肺部有空洞(OR=1.744)、复治(OR=1.627)、以及"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前(OR=1.346)与2月末痰检持续阳性存在正关联(P0.05);结论结核病患者强化治疗2个月后痰抗酸杆菌检查是评估患者治疗与结局转归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中老年、肺部空洞、复治患者的管理、治疗和监测,及早发现不良治疗指征,有利于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和完善其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于2005年4—6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静脉吸毒者,调查其社会人口学、静脉吸毒行为和性行为方式,并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结果:调查的401名静脉吸毒者中,HIV感染率为36.4%(146/4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族(OR,8.42;95%CI,4.44—15.99)、结婚或同居(OR,2.30;95%CI,1.33—3.97)、累积共用注射吸毒10次及以上(OR,3.10;95%CI,1.81—5.33)、静脉吸毒5年以上(OR,4.10;95%CI,2.47—6.81)与HIV感染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静脉吸毒人群HIV感染率高,应针对当地静脉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吸毒行为开展干预来控制HIV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地区结核病患者中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情况及其特征并进行分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TB/HIV双重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乌鲁木齐市第五轮全球基金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的4个区,选择2007年9月~2009年底的所有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HIV检测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4个调查点共纳入调查1 501例结核病患者,HIV筛查率为92.34%;1 386例结核病患者中筛查出HIV阳性者197例,HIV感染率为14.21%.在筛查的人群中以男性、25~34岁年龄组、维吾尔族、本地户籍、其他类型结核、复治结核、涂阴结核病和已死亡为结局的HIV感染率较高.结论 乌鲁木齐市结核病合并HIV感染情况较为严峻,应重视结核病合并HIV感染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耐药肺结核患者地区分布。方法将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间,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标本用罗氏管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鉴定,培养阳性菌株采用比例法对8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氧氟沙星、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卷曲霉素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其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9例肺结核患者做药敏试验,其中本地患者182例,外地患者77例,总耐药率分别为29.7%和22.1%,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5.8%和15.6%。市辖七区一县耐药率在20%-40%之间,耐多药率在0-10%之间。结论本地外地及所辖区县的耐药率耐多药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烟肼耐药率低于全国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共用注射器吸毒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4年9~10月,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吸毒者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注射吸毒和首次共用注射器具时间。结果 509名吸毒者中,59.5%(303/509)曾经共用器具注射毒品。从首次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率为8.8/100人年(95%CI=7.819~9.8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吸毒年份(HR=1,654,95%CI=1.284~2,132)与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率为18.4/100人年(95%CI=16.279~20.42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HR=1.448,95%CI=1.129~1.858)与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发生率高.可能是当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