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4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240篇
预防医学   10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3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组分的方法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组分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以十一酸甲酯为内标,氢氧化四甲基锍为酯化试剂,程序升温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组分。结果软脂酸(C16:0)在0.115 56~0.615 6 mg·mL-1,硬脂酸(C18:0)在0.047 08~0.250 8 mg·mL-1,油酸(C18:1Δ9)在0.247 17~1.316 7 mg·mL-1,亚油酸(C18:2Δ9,12)在0.564 96~3.009 6 mg·mL-1,亚麻酸(C18:3Δ9,12,15)在0.079 18~0.421 8 mg·mL-1的浓度范围内,其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的比对浓度呈良好的线性,r均在0.999以上。经加样回收试验,各组分回收率为C16:0=99.5%,C18:0=98.1%,C18:1Δ9=99.6%,C18:2Δ9,12=100.2%,C18:3Δ9,12,15=98.2%。酯化率在98.2%~100.9%之间。酯化后的样品在24 h内稳定。结论内标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各组分含量及总含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胞嘧啶氨酶(CD)基因和人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携带CD/p53、CD、p53基因腺病毒感染直肠癌细胞SW837,计数瘤细胞集落数,采用四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瘤细胞存活率。于60只裸鼠移植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磷酸盐缓冲液(PBS),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 用CD/p53、CD、p53重组腺病毒感染SW837细胞,加5-FC后细胞集落形成分别为:6、38、69。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8.6%、56.5%、22.3%。CD/p53重组腺病毒感染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和存活率下降最显著(P〈0.01),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 CD自杀基因与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93.
1 病历简介女 ,1.5岁。半年前发现头顶部有一黄豆大小包块 ,近半年来逐渐长大至蚕豆大小 ,触摸时患儿无哭闹。饮食如常 ,玩耍自如 ,无哭闹、乏力、盗汗、低热等症状。查体 :右顶冠状缝后矢状线旁有一 1.5 cm× 1.5 cm× 1.0 cm包块 ,位于皮下 ,触之硬 ,压痛 ,光滑 ,无活动 ,表皮色泽 ,毛发如常。颈部、耳后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 :Hb16 0 g/ L,WBC10 .2× 10 9/ L,N0 .2 89,L 0 .5 2 3,M0 .189,血沉 15 mm/ h。颅骨 X线片示右顶骨 2 cm× 2 cm类圆形骨破坏区 ,边界清 ,无骨膜反应。诊断 :颅骨骨囊肿。术中见骨肿位于板障内 ,与骨膜…  相似文献   
994.
陈钢  侯晓峰  王建军  杨有文 《新医学》2000,31(5):293-294
1 病例报告 例 1 男性,56岁,1989年12月做工时从高处坠落致头部受伤,当地医院诊断“左额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急诊行开颅手术治疗,并去骨瓣减压,住院24日痊愈出院。伤后 3 个月患者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智能障碍,间歇性癫 发作。1994年5月来我院就诊,经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额脑穿通畸形、颅骨缺损,脑萎缩”。  例 2 男性,32岁,1998年5月14日骑摩托车摔伤后昏迷入院,头颅CT提示:“右额叶脑挫裂伤”,因脑疝形成,急诊行“右额开颅内外减压术”,住院16日痊愈出院。3个月后再行二期颅骨修补术。术后1年,患者出现头…  相似文献   
995.
Halo-Vest架在颈椎失稳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 1998年 6月以来应用Ha lo Vest外固定支架配合手术治疗因外伤、结核等引起的颈椎失稳症 10例 ,效果良好。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9~ 45岁。C6 椎体结核1例 ,寰枢椎骨折脱位 4例 ,下颈椎骨折脱位 5例 ;骨折脱位均为陈旧性。病程 1 5个月~ 2年 ,平均 6个月 ,早期未得到正确处理 ,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根据White颈椎稳定性诊断标准均 >5分 ,属不稳定型。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即行颅骨牵引约 1周 ,待复位满意后 ,于术前行Halo Vest外固定架…  相似文献   
996.
新兵跳伞训练时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跳伞训练对伞兵应激适应能力的影响 ,我们观察了某部 2 0名新兵员跳伞训练时 ,其血浆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含量的变化。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 0名空降兵均为男性 ,年龄 18~ 2 0岁 ,军龄 6个月 ,从未跳过伞。 (2 )跳伞状况 :安 - 2飞机时速 80 0km·h- 1,跳伞高度 80 0m ,伞重 15kg。跳伞方式为主动跳伞 ,隔 3~ 5d跳伞 1次 ,4 0d共跳 8次。环境气象条件测定采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测定气温、气湿 ,黑球温度计测定黑球温度 ,热球式风速测定风速。 (3)检测方法 :每次连续跳伞…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面神经鞘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我科2002~2004年收治并于术中诊断为面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面神经鞘膜瘤诊断和治疗的有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于术中诊断为面神经鞘膜瘤,其中1例行肿瘤切除,并取耳大神经行面神经移植吻合;另1例行腮腺深叶肿瘤切除。结论:原发于面神经的良性肿瘤,由于病变部位的不同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为诊断带来了困难。在临床症状和全面体检的基础上,影像学检查可确定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为手术进路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信息。治疗原则是全部切除肿瘤组织,保留或恢复面神经功能,保存听力。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术前面神经损伤时间的长短,损伤时间达1年以上,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较差,而病变部位和术前面神经功能的分级并不影响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8.
背景:钽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如何影响其周围细胞最终导致骨溶解,发生无菌性松动,其机制有待阐明。目的:探索细胞焦亡在钽所致椎间骨溶解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患者,观察组(n=19)为腰椎融合钽融合器松动并行翻修病例,对照组(n=11)为自体骨植骨腰椎融合、其他材料融合器融合后内固定取出及钽融合器植入邻近节段退变需要延长固定融合节段病例,术中收集两组患者融合器周围及融合节段周围界膜组织,进行扫描电镜、免疫荧光染色及qRT-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观察组钽融合器周围及融合节段界膜组织内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同时可见部分钽脱落不规则颗粒物存在,对照组纤维组织增生不明显,未见有不规则颗粒物存在;(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观察组钽融合器周围及融合节段界膜组织中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成骨细胞不明显;对照组界膜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不明显,可见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周围;(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观察组界膜组织细胞焦亡相关蛋白GSDMD、NLRP3、Caspase1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5);(4)qRT-PCR检测显示,观...  相似文献   
999.
"女子不月"是妇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和病证,本文通过解析<黄帝内经>记载的有关"女子不月"的相关条文,探讨"女子不月"的病机及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1000.
朱蔓佳  陈钢 《国医论坛》2009,24(2):13-15
《内经》及古代医家认为身体的左侧与右侧在阴阳的属性上是不同的,左侧属阴,右侧属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左属血、右属气”的观点。在临床上,医家将此理论运用于实践,认为病在左侧,病属血虚或血瘀,多从血分论治;病在右侧,病属气虚或气滞,多从气分论治。本文就此观点,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