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中国医学   7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樊云  张晓明  左朝  丁玲  余玲玲  陈邦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1):2477-2479,I0006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穴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内HIF-1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sP法和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观察脑缺At./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内HIF-1α的表达。结果:经过早期电针治疗后,普通光镜下MCAO实验鼠脑大体结构发生良性改变,缺血脑区HIF-1α表达显著增多,神经行为学评分得到改善。实验结果证实脑缺血缺氧可诱导缺血脑区HIF-1α表达,其与神经行为学症状评分呈现负性相关。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提高HIF-1α表达来抗脑缺血缺氧,帮助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0)模型大鼠脑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Longa动脉线栓法制作MCAO大鼠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后两组分为缺血30min后再灌注3h、6h、12h、24h、48h、96h六个亚组。运用免疫组化S-P法,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微血管的密度。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MVD)低于模型组及电针组,电针组各个时相MVD均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的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3.
Triple needling was adopted for treatment of frozen shoulder by the authors, and the report is as follows. CLINICAL DATA All the 25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frozen shoulder by Clinic of TCM, Hubei University of CM during March to October of 2010.There were 10 cases of male and 15 female, with the age ranged from 26 to 54.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SCI)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比较针刺不同穴位的效应差异.方法 将雌性成年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关元穴)和电针对照组(电针水道穴),每组20只.采用重物撞击法建立SCI后尿潴留大鼠模型,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其它组仅常规饲养,5组大鼠均于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治疗10 d后同时取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并分别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UNEL)法及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5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通过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发现经电针干预后,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的逼尿肌电镜表现与模型组相比,粗面内质网扩张程度明显减轻,水肿线粒体的数量有所减少.在细胞凋亡的观察中,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细胞凋亡呈低表达,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AI)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治疗组AI较电针对照组减低(P<0.05).电针治疗组bax蛋白表达较电针对照组及模型组减少(P<0.05).电针治疗组bcl-2蛋白表达较电针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穴位电针能抑制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穴位电针改善了逼尿肌超微结构,降低bax的表达,使bcl-2/bax的比例发生改变,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程度,且电针关元穴所产生的效果优于电针水道穴.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SCI)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比较针刺不同穴位的效应差异。 方法将雌性成年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关元穴)和电针对照组(电针水道穴),每组20只。采用重物撞击法建立SCI后尿潴留大鼠模型,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其它组仅常规饲养,5组大鼠均于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治疗10 d后同时取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并分别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UNEL)法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 结果通过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发现经电针干预后,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的逼尿肌电镜表现与模型组相比,粗面内质网扩张程度明显减轻,水肿线粒体的数量有所减少。在细胞凋亡的观察中,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细胞凋亡呈低表达,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AI)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治疗组AI较电针对照组减低(P<0.05)。电针治疗组bax蛋白表达较电针对照组及模型组减少(P<0.05)。电针治疗组bcl-2蛋白表达较电针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穴位电针能抑制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穴位电针改善了逼尿肌超微结构,降低bax的表达,使bcl-2/bax的比例发生改变,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程度,且电针关元穴所产生的效果优于电针水道穴。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兴奋性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在的脊髓中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按照重物坠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将8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关元穴治疗组(电针组),每组20只,电针组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共治疗10 d,其它组无治疗,10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组大鼠T6~T10椎体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肌条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兴奋性。 结果结果显示,电针组和模型对照组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以及逼尿肌兴奋性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关元穴可促进脊髓中具有营养和修复神经功能的BDNF及TrkB的表达水平的提高,使受损的具有传导排尿反射冲动功能的中枢神经及其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  相似文献   
47.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t-PA、PAI-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不同时相血浆t-PA、PAI-1含量为指标,进一步研究电针在脑缺血中的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寻找有效的时间窗,为判断疗效和预后提供依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8.
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因软组织病变而出现狭窄,致使从其间穿过的坐骨神经受到卡压或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笔者采用齐刺加灸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头穴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at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MicroRNA-210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慰针刺组、电针预处理5 d组、电针预处理10 d组、电针预处理15 d组,每组各10只,不同时间电针头穴预处理后制备MCAO模型;参照Long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免疫荧光法检测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A-210表达。结果:电针预处理15 d组神经损伤最轻,各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不同,电针预处理15 d组增殖最多,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croRNA-210表达,这一效应在电针预处理10 d明显。结论:不同时间电针头穴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这与调节MicroRNA-210表达以干预血管皮细胞增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表达水平和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穴治疗组(关元组)、电针水道穴对照组(水道组),每组20只。按照重物坠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关元组和水道组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共治疗10d。通过肌条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兴奋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段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逼尿肌兴奋性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模型组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高,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其它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脊髓中具有营养和修复神经功能的BDNF及TrkB表达的提高,使受损的脊髓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了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关元穴作用效应优于水道穴,说明不同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