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3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1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74篇 |
口腔科学 | 62篇 |
临床医学 | 413篇 |
内科学 | 168篇 |
皮肤病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97篇 |
外科学 | 396篇 |
综合类 | 762篇 |
预防医学 | 262篇 |
眼科学 | 46篇 |
药学 | 236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217篇 |
肿瘤学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41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60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整形外科的发展,妇科整形越来越受到关注.产伤、生育、频繁性生活、年龄增长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阴道松弛,从而引起性快感下降,有时还会发生令人尴尬的异常声响.阴道紧缩术一直被诸多学者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治疗阴道松弛的方法.当前,手术术式很多,部分学者采用将阴道后壁的黏膜做菱形切除缝合术,此法有诸多弊端,如恢复慢,阴道后壁的直线瘢痕可能引发性交痛等.因此,保留完整阴道黏膜的紧缩手术方法相继出现,如某些微创的两针法、双环法等报道,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更易于为受术者所接受.我们将两针法的治疗原理与埋没导引缝合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轻、中度阴道松弛(不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的受术者,效果可靠,手术操作更为简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用本法行阴道紧缩手术24例,多数效果良好,非常满意者17例(70.8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经伤椎的六钉法固定和跨伤椎的四钉法固定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我院在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手术治疗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30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36岁。其中A组21例术中采用经伤椎的六钉法复位固定,B组20例术中采用跨伤椎的四钉法复位固定,随访13~20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伤椎均达到临床愈合,观察比较术前、术后5 d、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压缩的百分比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术后5 d、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5 d、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骨折经伤椎的六钉法固定在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复位程度方面优于跨伤椎的四钉法固定。 相似文献
43.
44.
45.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肾移植受者的影响以及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892例肾移植的资料。按术后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1、3、5年人和肾存活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病率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病毒药物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病例组1、3、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1.3%、72.8%和54.8%,而对照组分别为96.4%、91.4%和79.9%,前者显著低于后者(Log-Rank值=49.62,P < 0.01)。病例组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71.0%、66.2%和46.1%,而对照组分别为91.5%、86.6%和74.5%,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44.87,P < 0.01)。病例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24.9%,对照组为13.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χ2=14.49,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排斥、霉酚酸酯用量>2 g、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OKT3是巨细胞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64、3.097和2.837,P < 0.05);应用更昔洛韦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OR值为0.234,P < 0.01)。 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显著降低了肾移植长期人和肾存活率。急性排斥、霉酚酸酯用量过大和应用抗淋巴细胞抗体是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可以有效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BK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及免疫抑制方案对BK病毒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问进行肾移植术的200例受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基础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十霉酚酸酯(MMF)的受者作为密切观察组;另100例基础免疫抑制方案不同、但在年龄和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方面与密切观察组受者相一致(按1:1匹配)的受者作为对照观察组.在肾移植术后平均15.3个月时,分别采集所有受者的血、尿样本,行BK病毒尿沉渣Decoy细胞计数与BK病毒DNA含量的检测.分析和比较尿Decoy细胞计数、尿BK病毒含量及血BK病毒含量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组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BK病毒血症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200例受者的尿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病毒血症的阳性率分别为:34.0%、36.0%和16.5%.尿Decoy细胞计数与尿BK病毒含量呈正相关(r=0.714,P<0.001),但尿液和外周血中BK病毒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密切观察组的尿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BK病毒血症的阳性率分别为49%、50%和24%,对照观察组上述指标的阳性率分别是19%、22%和9%,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沉渣Decoy细胞计数方法简单、易行并敏感,可以做为BK病毒活化的指标;血、尿BK病毒DNA的检测可进一步了解病毒活化情况、筛杳BK病毒相关的移植肾肾病.FK506+MMF的组合免疫抑制方案易发生BK病毒的活化,受者术后需进行密切观察和相关的检测.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Peut-Jeghers综合征(PJS)、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和孤立性错构瘤性息肉的CT表现及影像病理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错构瘤性息肉病(包括11例PJS,3例CCS和13例孤立性息肉)的MS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JS和CCS息肉均为多发,累及消化道多个部位。孤立性息肉数量为1~4个,多累及结肠。息肉可有蒂或无蒂,小息肉表面多光整,密度均匀。大息肉表面不光整,呈分叶状,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息肉强化明显,出现沙砾状、点状低密度区5例,"树枝状轴心"7例,供血动脉增粗并进入息肉内5例,合并肠套叠PJS10例,孤立性错构瘤2例。PJS肠套叠的发生率高于CCS和孤立性息肉。结论: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研究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预防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肾脏IRI模型,从下腔静脉注入不同剂量的FTY720,观察术后第1、2、3、5、7 d血清肌酐值(Scr)和术后第2、7 d外周血淋巴细胞数(PLC)的变化,并在术后第2 d取肾脏作组织学检查观察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情况.结果:FTY720处理组动物术后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呈剂量依赖性;FTY720处理组术后第2 d的PLC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显示FTY720处理组肾脏的缺血性损伤轻于对照组.结论:FTY720可以减少PLC,对大鼠肾脏IRI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23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其光斑直径6 mm,脉宽5~7 ns,频率10 Hz,能量密度1.8~2.0 J/cm2.一般需8~10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周.结果 23例经8~10次治疗后,黄褐斑明显淡化或消失,局部出现轻度充血,无水泡和结痂形成,基本治愈率达52.17%.5例出现眼睑紫癜,3 d后自行消退,无色素沉着及瘢痕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7例(占30.4%)出现复发,继续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虽有复发,仍不失为一种比较可行的治疗方法 ,有一定效果,操作简单、安全,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