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期间,不同辅助药物6-巯基嘌呤或长春新碱+泼尼松对患儿骨髓的抑制毒性。方法 用SAS统计软件分析了30例患儿中两组不同辅助用药后的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ALL患儿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同时使用这两种不同的辅助用药,其骨髓抑制毒性相似。结论 因6-巯基嘌呤比长春新碱加泼尼松在作为大剂量甲氨蝶呤的辅助用药时杀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为强,故在临床上用6-巯基嘌呤较长春新碱加泼尼松作为大剂量甲氨蝶呤的辅助用药是更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本院儿科重症感染患儿的细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5年2月-2007年8月间儿科病区收住的53例重症感染患儿感染菌株种类、分布、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儿检出感染菌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83%(28/53)和43.30%(2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培养结果显示菌毒血症患儿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P〈0.05)。检出的革兰阳性菌中88.24%对青霉素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但对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复合制剂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也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菌毒血症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治疗首选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儿则以万古霉素为治疗首选药。出现一些新的条件致病菌感染感染细菌呈现对新合成抗生素的耐药性,应注意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白血病儿童血清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细胞贴壁法获取足量的MSCs,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的方法对MSCs进行鉴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白血病患儿和非感染血液病儿童(对照组)的外周血清及白血病患儿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HGF水平.结果 白血病初诊及复发患儿MSCs培养上清液中HGF的浓度为849.98(564.04 ~3 113.7) pg/mL,而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儿为290.00(83.54 ~ 644.2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初诊及复发患儿血清中HGF浓度为1 172.03 (464.24 ~5 134.40) pg/mL,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儿血清中HGF浓度为324.38 (98.25~785.76) pg/mL,对照组血清中HGF浓度为301.77(78.25~607.44) pg/mL,白血病初诊及复发患儿血清中HGF浓度高于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儿及对照组,(P<0.05);而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儿与对照组血清中的HGF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清中能检测到HGF的异常表达,HGF水平与白血病病情、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体外培养的白血病患儿骨髓MSCs能分泌HGF,其中来自白血病初诊患儿的MSCs分泌HGF尤为显著,提示HGF的高分泌参与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一种比现有方法敏感、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新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方法以含有目的基因mdr1cDNA的质粒pHaMDR1/A为阳性模板,用Primerexpress2.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TaqMan-MGB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当待扩增DNA浓度在3.601×103cps/ml~3.601×109cps/ml范围时,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Ct)之间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8。结论应用TaqMan-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和精确度高等优点,可作为进一步研究人类mdr1基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本文探讨了正常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不同。结果显示,G-6-PD缺乏的红细胞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受过氧化刺激后,其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NADPH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G-6-PD缺乏的红细胞的Cat,GSHpx活性及NADPH含量则持续下降。揭示了G-6-PD缺乏的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不足。本文还对NADPH在红细胞抗氧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6.
患儿,女,2月龄,因低热1月余,咳嗽1周入院。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低热,体温波动在37℃~38℃,无时间规律性,能自行退热,曾在外院门诊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后仍发热。近1周出现干咳,非连续性刺激性咳嗽,病程中无气促,无喘息,无发绀,无咯血。精神好,多汗,胃纳欠佳,大小便正常。患儿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kg,无窒息抢救史,出生后常规接种卡介苗,生后1个月内左上臂接种部位曾出现红肿、化脓、破溃,持续约1个月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常见变应原种类特点及螨性变应原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患儿变应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哮喘和(或)鼻炎的广州地区5岁以上患儿183例,其中男132例,平均年龄(8.2±0.21)岁;女51例,平均年龄(7.8±0.44)岁;哮喘并鼻炎者105例,哮喘患儿58例,仅鼻炎患儿20例.所有对象均由家长及其监护人回答统一标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SPT)及血清总IgE、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 在入选的183例患儿中,SPT阳性(≥1个变应原阳性)157例,占85.8%,各变应原阳性率为5.5%~75.4%,变应原中以屋尘螨致敏的阳性率最高,达79.8%(146/183),其次为粉尘螨与热带螨,分别为72.7%(133/183)~65.0%(119/183),其余过敏原阳性率依次为:狗毛48.6%(89/183),美洲大蠊47.0%(86/183),猫毛34.4%(63/183),德国小蠊29.5%(54/183),霉菌类19.7%(36/183),花粉类15.9%(29/183),艾蒿7.7%(14/183),豚草5.5%(10/183).螨过敏阳性患儿有146例,常合并其他一种或多种变应原阳性(115例,78.8%),而螨过敏阴性患儿(37例,20.2%)中仅有11例(29.7%)合并其他一种或多种变应原阳性(x2=33.09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螨类过敏是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致敏原,而螨性已致敏的患者会增加对其他过敏原的风险.以一种或多种螨过敏SPT结果++及以上作为阳性,其余为阴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每增加1岁、反复鼻炎、眼部及呼吸道症状是螨过敏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的危险因素,而家族过敏史、居住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螨过敏所致的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过敏性因素是患儿呼吸系统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重要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广州地区哮喘和(或)鼻炎患儿最常见的变应原是屋尘螨、粉尘螨及热带螨,可以通过SPT检查明确过敏原.年龄增加、反复鼻炎、眼部、哮喘症状控制不良是螨类致敏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变态反应性疾病应以早期防治为医疗工作的重要方针,研究本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种类特点及危险因素,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并可针对变应原采取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望使螨性哮喘和鼻炎患儿达到并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58.
背景:对白血病患儿在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抗凋亡特性的过程中机制的研究目前甚少,多数研究集中在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已建系的基质细胞,而未重视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相瓦作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AO2生长增殖及凋亡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12/2008—08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自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患儿家属对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K562/AO2细胞株由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方法: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K562/AO2细胞组单独悬浮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融合状态时,加入1×10^8L^-1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24h后去除未黏附的K562/AO2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O2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V-FITC法榆测阿霉素对K562/AO2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条件培养下的K562/AO2细胞周期,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愉测不同条件培养下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 结果: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比较,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K562/AO2细胞生长较为缓慢,无明显的对数生长期;早期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处于G0-G1期的K562/AO2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K562/AO2细胞mdr1耐约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体外细胞学实验结局证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K562/AO2细胞耐药与mdr1基因无关,而是通过黏附作用改变K562/AO2细胞周期,进而逃避药物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59.
小剂量左旋门冬酰胺酶安全性及药效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剂量(1000 U·m-2·次-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应用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安全性与药效性。方法对6例应用常规剂量(5000-10 000 U·m-2·次-1)L-Asp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改用小剂量L-Asp,观察有无再出现同样或其他的不良反应。随机取5例ALL患儿应用小剂量L-Asp前后的28份血样本,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血浆门冬酰胺(ASN)浓度。结果应用常规剂量L-Asp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改用小剂量L-Asp后未再发生类似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用L-Asp前,患儿血浆ASN水平除例4(4.91μmol/L)外,均高于 5.00 μmol/L,而在应用小剂量L-Asp后的7 d内,患儿血浆ASN的水平除例3(3.70 μmol/L)外,都降到0.50μmol/L以下,即都能被降解到“完全缺乏”或“几乎完全缺乏”水平,并与应用常规剂量组所得结果相近。结论应用小剂量L-Asp治疗小儿ALL,即使对因用常规剂量L-Asp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儿也具有肯定的安全性,而且对小儿ALL具有较确切的药效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两种关键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状态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对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将K562细胞分为5个组,经U0126、LY294002、雷帕霉素处理的细胞分别为抑制剂A、B、C组,经佛波酯(PMA)刺激的细胞为激活剂组,未作处理者为对照组。采用磷酸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的p-Akt T308、p-Akt S473及p-ERK1/2。将各组细胞分别与DNR、Ara-C作用48 h,采用AnnexinⅤ/PI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抑制剂A组p-ERK1/2表达及抑制剂B组p-ERK1/2、p-Akt T308、p-Akt S473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激活剂组p-ERK1/2、p-Akt S473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抑制剂C组p-ERK1/2、p-AktT308、p-Akt S473表达及激活剂组p-Akt T308与对照组相近(P均>0.05)。DNR和Ara-C作用后激活剂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DNR作用后,抑制剂A、B、C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Ara-C作用后,抑制剂B、C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抑制剂A组与对照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状态下,K562对DNR、Ara-C的敏感性降低,抑制Ras/PI3K/PTEN/Akt/mTOR通路能增强K562对DNR、Ara-C的敏感性,Ras/Raf/MEK/ERK通路激活可能与DNR耐药有关,但抑制该通路对Ara-C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无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