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背景:单端固定桥在临床修复牙列缺损时,对于种植体和桥体的数量、位置以及受力情况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前牙区单端固定桥的受力情况. 方法:应用计算机模拟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对种植体支持的固定义齿进行有限元分析,不同数量种植体以及种植体位于固定桥不同位置时,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应变情况,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 结果与结论:①当加载力量及角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种植体数量减少或桥体长度增加,种植体及周围骨质的最大等效应力值逐渐增大,最小安全系数逐渐减小.当加载角度为22.5°时,种植体及周围骨质的最大应力值最小,最小安全系数为所有加载角度的最大,随着角度的继续增大,种植体及周围骨质的最大应力逐渐增大,最小安全系数又逐渐减小.②单端桥修复前后应力分布不均,基牙骨支持组织的应力均集中于其颈部.③3个单位缺牙区域,基牙数越多,修复成功率越高.合理选择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的修复设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矫正偏颌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偏颌畸形涉及到的解剖部位较多,修复较复杂,同时由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没有标准化的手术模式,患者的畸形类型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此类手术的设计和实施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外科技术制作仿真头颅模型,用来辅助手术设计和矫正偏颌畸形的方法。 方法:针对1例上、下颌骨外伤性偏颌畸形患者,采用CT扫描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颅面部骨组织三维模型,在此模型上设计手术方案。为保持目前咬合关系,将上颌骨下份和下颌骨整体逆时针旋转5°,左侧下颌支去除部分骨质,将颏部左移至中线。模拟手术过程:在三维头颅模型上进行截骨、移位等操作,观察矫治效果。在三维头颅模型上制作必要的辅助工具,用来指导手术并提高矫治的精确性。 结果与结论:患者矫治后对面部外形效果满意,咬合关系、咀嚼功能均未受到影响。提示数字外科技术能真实再现畸形颌骨的形态,为准确诊断、设计矫治方案、模拟矫治过程、指导手术进行提供理想的外科模型,对偏颌畸形的矫正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为临床髁突矢状骨折(SFMC)探索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6只成年绵羊双侧髁突制备成SFMC模型,右侧采用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左侧为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12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解剖学观察、测量,比较2组颞下颌关节(TMJ)的形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TMJ形态基本正常,TMJ形态改变的放射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TMJ形态明显异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微创的SFMc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应力遮挡效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拆除小型接骨板前后应力遮挡效应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为下颌骨骨折愈合后内固定材料的远期处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8例下颌骨骨折愈合后取出钛接骨板患者,按照内固定术时间分为3个月组、4个月组及6个月组,分别在骨折内固定术前、内固定3、4、6个月取出钛接骨板后以相同条件拍摄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测量以钉孔为中心、直径为1 cm范围骨密度的灰度值,将内固定前与拆除接骨板后同一位置的骨密度进行自身对比.结果 内固定3个月组术前骨密度(125.41±2.47)和拆除接骨板后(120.19±3.52)骨密度灰度值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组拆除接骨板后骨密度灰度值(109.19±10.65)低于术前(131.32±13.05)(P<0.05);6个月组拆除接骨板后骨密度灰度值(90.78±4.87)明显低于术前(135.26±3.43)(P<0.01).拆除接骨板后,18例未出现继发骨折.结论 骨折内固定4、6个月后出现了应力遮挡的负面效应,应该拆除接骨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腮腺入路行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14处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采用经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口长度为25~30 mm,全部采用按压力线和张力线双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至少术后6个月的随访,1例出现涎漏,经加压包扎2周后痊愈,2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1月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至伤前咬合状态,下颌张口度、前伸及侧方运动度恢复良好,放射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面部瘢痕6个月后仅隐约可见。结论: 腮腺入路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口线在面部显露区域短,术后瘢痕不明显;手术入路直接,解剖距离短,手术野显露好,骨折复位容易、固定稳固,能有效恢复伤前咬合状态和维护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