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7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制药企业不断开发研制新型的药物,为临床一线提供疗效更好,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更少的产品。在众多的新药中,抗血小板药物应属更新变化较快的一类。今年3月中旬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第59届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CC)上,有关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颇多,进展迅速,现将主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2.
<正>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内科入院或急诊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平均年龄(70.5±10.5)岁。排除出凝血疾病、慢性感染等病史,均经CAG证实。患者均知情同意。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TAFI:Ag)ELISA试剂盒,TAFI活性(TAFI:A)测定试剂盒(美国ADI公司)。采用芬兰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生产的全自动酶标检测仪。采集受检者空腹股动脉血2ml,用3.8%枸橼酸盐抗凝,4℃ 3000 r/min离心15min,-80℃冻  相似文献   
63.
咯血是肺科常见的病症,也是我院肺科门诊为数较多的首先就诊症状。医务人员常首先考虑肺结核病。1995~1999年我院收治咯血患者62例,分别作了CT、疾结核菌培养等,并经纤支镜检查,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62例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2~71岁。咯血史6h~5年。小量(≤50ml/d)咯血26例,中量(50~100ml/d)18例,大量(>100ml/d)4例。14例为痰血。1.2 纤支境检查所见 62例中56例支气管内部发现血迹。确定来自总支气管13例,叶支气管31例,段支气管12例。以X线胸部平片为基础,部分结合断层与CT,全部病例均经纤支镜检查…  相似文献   
64.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颈动脉结构 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 81例包括冠心病患者 5 7例 (年龄 5 8岁± 8岁 )和正常人 2 4例 (年龄 5 5岁± 9岁 )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应用惠普Sonos 5 5 0 0型超声诊断仪测定及计算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斑块积分等颈动脉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应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冠心病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7.0 6± 4.5 4)μmol/Lvs3.2 1μmol/L ,P <0 .0 1]。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斑块积分、僵硬度 β和Peterson s弹性指数EP冠心病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 ,而且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32 ,0 .47,0 .36 ,0 .35 ,P <0 .0 1) ,此相关性在应用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了其他因素后仍然存在。结论 研究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影响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斑块积分及颈动脉顺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是影响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20例ACS患者随机接受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10例和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10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以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86,P=1.00);心电图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58),显效率差异亦无显著性,但有下降趋势(P=0.07);血小板活化指标(CD63、CD62P、TSD),治疗后2天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7天与治疗后2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后7天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和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虽然临床、心电图疗效两组差异均未见显著性,但心电图显效率有下降趋势,且未见出血增加,表明该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关系。方法:建立猪的冠状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形态学变化,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损伤冠状动脉壁内c-myc mRNA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管壁内膜明显增生,管腔狭窄,c-myc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冠状动脉壁。结 论:c-myc基因与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7.
目: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5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ASD平均直径14.2mm(7-17mm)、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示ASD平均直径13.4mm(6-7mm)。术中用球囊测量ASD伸展径平均17.5mm(7.7-24mm)。患者均在透视及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术后即刻1天、1、3、6、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评价疗效。结果:5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1例术后随访6个月、3例随访12个月,均无残余分流、血栓栓塞;右室直径由术前的平均32.6mm减少到术后1个月的28.5mm、6个月的24.7mm、12个月的24.5mm。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是操作简便、患者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1目的 探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2方法 给予 2 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15 0万单位链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 ,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 ,比较溶栓开始不同时间 (<6 h和 6~ 12 h)和不同的给药速度 (30 m in和 6 0 min滴完 )对疗效的影响。通过择期冠状动脉造影 ,比较临床再通组与未通组冠脉再通率。通过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 ,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心功能。3结果  6 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 6 8.4% ,6~ 12 h溶栓血管再通率5 0 .0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11,P<0 .0 1) ;两种给药速度血管再通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0 3,P>0 .0 5 )。左室造影示再通组心功能明显好于未通组 (t=3.2 1,P<0 .0 1)。4结论 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小剂量 ( 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0min内静脉注射rt PA50mg治疗AMI 116例 ,依据临床指标判断再通。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结果 :冠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再梗死率分别为78 4 % ( 91/116)、14 7% ( 17/116)和 5 2 % ( 6/116) ,再通组心功能明显好于未通组 (P <0 0 1) ,5w病死率再通组 1 1%显著低于未通组 8 0 % (P <0 .0 0 1)。结论 :小剂量rt PA静脉溶栓可获较高冠脉再通率 ,明显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变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2组.介入组26例;30例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均于术前及术后16h测定CK-MB和cTnI血清浓度.结果介入组cTnI术前为1.01±0.63ng/ml,术后为1.75±1.73ng/ml,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K-MB在手术前、后分别为(14.27±5)U/L、(15.92±9.18)U/L,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cTnI在造影前、后分别为(0.8±0.16)ng/ml、(0.87±0.26)ng/ml,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造影前、后CK-MB分别为(13.53±6.68)U/L、(14.27±7.36)U/L,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介入组内,cTnI升高者球囊扩张时间、最大扩张压力、置入支架数与cTnI未升高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中2例发生侧支闭塞,这2例cTnI明显升高.结论介入治疗可致部分患者心肌微损伤,其原因与侧支闭塞并发症有关,本文未发现支架置入数、球囊扩张时间等因素与心肌微损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