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气管切开伴肺部感染患者常规取痰法、随机取痰法和经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取痰法的优劣。方法采用常规取痰方法、随机取痰方法和经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取痰法对64例颅脑术后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取痰,并对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痰培养阳性43例(53.13%)。其中常规取痰阳性24例(37.5%),随机取痰阳性32例(50.0%),经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取痰阳性42例(65.63%)。经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取痰法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取痰法及随机取痰法(均P0.05)。常规取痰法与随机取痰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取痰法G-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及真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取痰法及随机取痰法(均P0.05),常规取痰法及随机取痰法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方法的G+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脑手术后气管切开伴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镜深部吸痰方法优于常规取痰法和随机取痰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在急性重症颅脑外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GCS 3~8分患者38例作为治疗组用凯时治疗,另以3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意识变化、生命体征、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意识改善及远期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日缩短,重残及死亡率明显减少。结论 凯时能有效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缺血、缺氧。从而降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曾收治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再发可分为3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对侧再发血肿,原因各不相同。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手术虽简单,但也应注意多方面操作,方可预防血肿复发。再发血肿多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颅脑损伤病人静息能量消耗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颅脑损伤病人伤后静息能量的变化。方法 用开放式间接测热法测定40例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前5天的氧耗量(VO2)、二氧化碳生成量(VCO2)、呼吸商(RQ)、静息能量消耗(REE)和24小时尿氮排出量。结果 有脑损伤组患者伤后氧耗量、静息能量消耗、24小时尿氮排出量比无脑损伤组明显增加,且与脑损伤程度成正比。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和全身处于高能量代谢状态,对氧和能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应根据损伤程度合理、适时地补充营养,以利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早期CT复查指征。方法对迟发性颅内血肿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于中老年减速性损伤者,常发生于6-24小时,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以额颞部多见。脑挫裂伤是导致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临床动态观察、及时CT复查、有手术指征的行早期手术是早期诊断、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后患者血清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含量的临床意义和患者预后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56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UCH-L1含量并与30例体检健康患者比较.对比27例头颅CT阴性和29例头颅CT阳性mTBI患者血清UCH-L1含量.评估患者6个月后GOS-E评分和mTBI患者血清UCH-L1含量的关系.结果 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UCH-L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TBI后头颅CT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清UCH-L1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血清UCH-L1含量在鉴别mTBI患者时有较高的敏感度(82.8%)和特异性(70.4%).血清UCH-L1含量越高患者预后越差,但其不能单独作为头颅CT阴性患者预后判断指标.结论 UCH-L1可作为轻型颅脑损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血清UCH-L1含量越高患者预后越差,但UCH-L1不能单独判断头颅CT阴性mTB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脊髓肿瘤术后致急性硬膜外血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7岁。因左下肢疼痛3个月入院。体检:意识清楚,血压130/80mmHg,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出凝血功能正常。MRI提示,L4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经术前准备后,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4脊髓肿瘤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外引流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大小为15mm×10mm×10mm。顺利将其切除,间断缝合硬脊膜,将1根外引流管置于硬脊膜外。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硬膜下血肿救治的新模式(附12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新模式,评价新模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新模式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26例,以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的23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对照,通过统计分析治疗效果、开颅手术量次、住院时间,评价该治疗新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轻型患者结果差异不大,中型、重型患者减轻血肿压迫,缩短了血肿吸收期,减少了住院时间,部分重型患者避免了开颅手术,重型和特重型患者争取了手术时间,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新模式提高了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