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结核及乙肝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50例结核及乙肝传染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满意度、干预后疾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6.52±1.55)、(6.21±1.2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0.88±1.64)、(10.25±1.52)分,满意度95.20%高于对照组的72.00%,疾病知识总知晓率98.4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核及乙肝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用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亚健康状态转化的影响.方法 在2013年3~5月,我们建立了一个5676人的前瞻性大学生队列,进行基线的健康体检、健康状态评估和生活方式判别等,最终发现有2972名亚健康者,并对其进行了1.5年健康状态转化的随访研究,观察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状态转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评估使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健康状况的判定主要结合被调查者的体检报告及《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l.0).结果 2972名亚健康者经1.5年的随访,有422名恢复到健康状态,而579名进展为疾病状态,1971名仍是亚健康状态.422名亚健康转化成健康者在健康状态评估SHMS Vl.0量表总分的平均分提高了8.75±6.95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00),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社会维度等3个健康维度的平均分均有显著的提高.HPLP-Ⅱ总分的平均分在1.5年后较基线时增加了14.73分(t=-15.34,P=0.000),同时,HPLP-Ⅱ的6个维度的得分也都明显增加.回归分析发现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健康状态有显著影响(P<0.05).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模型中,相对于优秀水平的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最小暴露者),差水平的生活方式(最高暴露者)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高达30倍(OR:30.598,95%CI:3.928~238.331),一般水平的生活方式(较高暴露者)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高达24倍(OR:23.988,95%CI:14.695~39.158),次优水平的生活方式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为4倍(OR:4.306,95%CI:2.767~6.702).结论 亚健康状态具有既可发展为疾病状态、又可逆转为健康状态的双向性转化特点.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导亚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因素;预防和干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是促进亚健康状态回归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早产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婴儿,分为足月儿组(n=34例)、BDP组(n=22例)及非BDP早产儿组(n=25例)。平均纠正胎龄38周时(37~41周),在安静睡眠状态下,运用超声流量仪,采用反复呼吸气体洗出法进行功能残气量(FRC/kg)、通气不均匀性和潮气呼吸等肺功能参数的检测。结果 BPD组、非BPD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比较,FRC/kg降低,代表肺通气均匀性的肺清除指数(LCI)增高,呼吸频率(RR)增快,呼气达峰时间比(TPTEF/TE)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PD组与非BPD早产儿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D及非BPD早产儿在婴儿早期均存在功能残气量和通气效率降低及小气道阻塞,以BPD患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苄星青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治疗早期梅毒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7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皮损消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PR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效果比阿奇霉素更明显,治愈率、皮损消退率均明显较高,皮疹消退时间明显较短,可作为临床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订、开展个性化且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3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SAS得分为(47.18±7.41)分,SDS得分为(58.63±8.70)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的(37.23±1.59)分、(41.83±1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因素以担心住院费用、担心治疗效果、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担心治疗副作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疼痛的影响(83.8%、67.5%、65.0%、62.5%、51.3%、47.5%)最为突出。结论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临床护士有必要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最终达到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连三叶触变凝胶剂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稀释法、中和剂法及薄膜过滤法联用计数需氧菌、霉菌、酵母菌,并进行控制菌的检查。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微生物计数方法回收率在0.5~2之间;控制菌检查法验证试验符合规定;连三叶触变凝胶剂卫生学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非无菌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项下阴道、尿道给药制剂的要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连三叶触变凝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五味子多糖对5-氟尿嘧啶(5-FU)引起的肠道黏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5-FU造模,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糖高、中、低剂量组(20,10,5 mg·kg-1)。观测小鼠腹泻和体重情况;将小鼠处死后,通过测量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计算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进行形态学评价;通过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小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给药第4天,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多糖组体重比率明显提高(P0.01);高、中剂量多糖组大便得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五味子多糖显著抑制5-FU引起的小肠肠绒毛高度缩短、隐窝深度值更大、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减少(P0.01);明显降低TNF-α,IL-1β,IL6水平(P0.01)。结论:五味子多糖能改善5-FU引起的肠道黏膜炎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新发传导阻滞(NOCD)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传导阻滞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TAVR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184例患者,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和影像数据库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病史、检查结果、影像图像等临床数据,测量人工瓣膜置入深度等传导阻滞相关数据,由专科医师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CTA)、手术资料等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构建NOC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果 以TAVR术后NOCD作为结局事件,184例患者分为NOCD组(57例)和非NOCD组(127例)。TAVR术后NOCD发生率为31.0%,单纯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TAVR术后NOCD发生率为63.6%(7/11)。NOCD组较非NOCD组的主动脉角度更大[(57.7±10.3)°比(52.0±9.0)°,P<0.001]、锚定区尺寸比更大[(129±28)%比(120±21)%,P=0.018]、人工瓣膜置入位置更深[(7.2±5.1)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急性肠梗阻分为急性肠梗阻组和非急性肠梗阻组,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35例(14.11%)发生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组),213例(85.89%)未发生急性肠梗阻(非急性肠梗阻组)。两组性别、肿瘤直径、胃肠手术史、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肠梗阻组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发生率均高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而术后生长抑素使用率低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其中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4、3.149、2.895,P<0.05),而术后使用生长抑素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1,P<0.05)。结论:对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治疗等术后急性肠梗阻高危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在术后予以生长抑素等防治措施,以减少急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