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肘管综合征术后复发二次手术1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导致肘管综合征二次手术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进术式对16例住院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对复发的肘管综合征病例进行总结,分析需进行二次手术的临床因素。结果导致第一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有:术中尺神经及其通道未能彻底松解减压(包括各个卡压点及周围瘢痕),占65.67%;尺神经前置术后固定不当致再次卡压形成(缝线悬吊及尺神经回移),占14.93%;其他(血供不良及神经内异物),占17.9%。改进术式行二次手术,疗效满意。结论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术中尺神经及其通路的彻底松解减压,尺神经前置后的可靠固定和术后尺神经良好血供及组织床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2.
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ED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行MED术并发脑脊液漏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脑脊液漏10例,术后全部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中未发现硬脊膜损伤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1例脑脊液漏经正规保守治疗3~14天后痊愈,无1例发生脑脊髓膜炎,无继发深部感染。结论MED因其自身的特点,易发生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术前仔细分析病例,具备一定的手术技巧,可以减少硬脊膜损伤的发生;术中对较小的硬脊膜损伤行体位处理,术后采取正规保守治疗措施,脑脊液漏可治愈。  相似文献   
63.
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前已发现的内皮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VEGF受体家族,包括Flt-1(VEGFR-1),Flk-1/KDR(VEGFR-2)和Flt-4(VEGFR-3);另一种是Tie家族,包括Tie-1和Tie-2(Tek)。它们都具有信号传导所必需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在生理及病理性血管再生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近来以VEGF受体及Tie受体作为靶点的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报道日渐增多,现综述如下: 1 VEGF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的丝裂源,能在体内诱导血管生成,是作用最强的血管形成因子之一,它的高亲和力结合位点仅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3种VEGF受体,即Flt-1,Flk-1/KDR和Flt-4,这3种受体主要分  相似文献   
64.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的血管密切相关。1971年Folkman首先提出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可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途径,随后这种以肿瘤血管为靶的治疗策略——肿瘤血管靶向治疗(toumor vascular targeting therapy)日益受到重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之一,VEGF及其受体(VEGFR)是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为靶点的治疗实验已有大量报道,以VEGFR为靶点近期亦有较成功的尝试,本实验旨在观察和比较大肠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差异,为确定以VEGF及VEGFR作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靶点何者为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背景:椎间融合器的表面性征是制约其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可降解性融合器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椎间融合器的核心步骤。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及表面修饰技术研制椎间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获取颈椎标本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Nd:YAG激光联合RGD表面修饰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相容性、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联合表面改性后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能达到椎间支架的力学要求,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6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是以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常常容易误诊,特别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没有增多的患者更易误诊。现将1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无增多的嗜酸细胞性小肠炎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偶然分支杆菌爆发臀部感染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9年9月~2010年7月间收治的62例偶然分支杆菌臀部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均有未经规范消毒注射器注射史,本组患者平均年龄38.2岁,男:女为1:4.1,平均发病时间为(68±28.5)d,62例患者共计78处感染灶.所有患者均采用病灶或窦道切除、切开引流、敏感抗生素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全部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 肌注后群体发病的偶然分支杆菌感染,潜伏期长,症状不典型,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处不同接触面积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观察面积因素在神经端侧吻合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修复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5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支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吻合于胫神经。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腓肠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B组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检测指标在8周时与A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O.05)。结论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后行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神经,神经纤维再生良好;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人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吻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69.
发生于颈段的脊髓空洞症,其早期症状和体征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如合并有上肢神经卡压,临床诊断往往更加困难,导致在治疗上延误。2001年10月至2005年3月,我们收治上肢神经卡压合并颈段脊髓空洞症患者9例,经积极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9例,男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