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106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228篇
预防医学   1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7篇
  3篇
中国医学   84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随着口腔种植工作在临床的逐渐开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掌握了口腔种植技术,但一个成功的种植修复,不仅要对种植的操作和手术技巧有很好的掌握,对种植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或失败的风险因素应有充分的认识和预见,从而减少临床医疗纠纷,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者对需要种植治疗的患者可能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分析了种植治疗的多个风险因素如患者的全身状况、美学及生物力学等因素,并结合具体病例论述各因素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B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逆转胃窦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肠化生)病理改变的作用.方法 对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于胃窦处取黏膜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并确定Hp感染状态.将Hp感染的慢性胃炎伴胃窦黏膜萎缩或(和)肠化生患者作为入选对象并分为两组,一组行Hp根除治疗,为Hp根除组(48例);另一组未行抗Hp治疗,为对照组(38例).分别在1年和5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胃镜随访,并在同一部位取材,根据2次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逆转和未逆转两种情况.结果 胃窦黏膜萎缩逆转率在Hp根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7.1%比12.0%).5年后Hp根除组的胃窦黏膜萎缩逆转率显著高于1年后,45岁以下者显著高于45岁以上者.而在对照组中,胃窦黏膜萎缩逆转和随访的时间及年龄无明显关系.在2次随访中,肠化生逆转率在Hp根除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除Hp尚不能逆转胃窦黏膜肠化生,但对逆转胃窦黏膜萎缩有作用,这种作用与随访观察时间及患者的年龄有关.因此,对有Hp感染的胃窦黏膜萎缩者应及早行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14.
115.
随着全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的开设及医学类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就如何开展留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过程各环节监控进行了实践,总结保证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对比开放手术配合肾镜取石与单独开放取石对肾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进行治疗的82例肾结石患者进行临床分组,研究组患者经开放手术配合肾镜取石治疗;对照组肾结石患者仅进行开放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等围术期治疗措施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结石完全清除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61.36±17.81)mL、术后住院时间为(6.27±0.75)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研究组肾结石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其体内结石完全清除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肾结石患者进行开放手术配合肾镜取石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结石完全清除率较高,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在慢性鼓膜穿孔愈合过程中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的作用及对内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鼓膜穿孔患者105例,分别随机采用3种治疗方法(A:常规组、B:康复新组、C:rhEGF组),比较各组之间鼓膜愈合时间、愈合率及有无内耳毒性情况.结果常规组与康复新组、rhEGF组组间比较,听力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中内耳功能均无明显影响,随访3 a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应用rhEGF治疗慢性鼓膜穿孔可以显著提高穿孔愈合率,减少治疗时间,明显改善患者听力,对内耳功能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8.
炎症性肠病病情活动监测指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炎症性肠病(IBD)病情活动临床监测指标的价值。方法分别观察了IBD活动组患者15例[其中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10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5例],IBD非活动组患者15例(其中缓解期UC10例,缓解期CD5例)和12例对照组患者的结肠黏膜病理变化,按Oshitani评分标准和d'Haens评分标准进行UC和CD组织学评分,测定结肠黏膜MPO和SOD活性。结果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8±5 vs 3±1)、(5±2 vs 3±1)(P<0.01),IBD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亦较IBD非活动组高(8±5 vs 5±2)(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黏膜MPO活性均较对照组高[(3.55±0.38)U/g vs(1.52±0.24)U/g、(2.28±0.30)U/g vs(1.52±0.24)U/g](P<0.01),IBD活动组MPO活性较IBD非活动组高[(3.55±0.38)U/g vs(2.28±0.30)U/g](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黏膜SOD活性均较对照组低[(104.58±18.91)U/mg vs(212.44±14.22)U/mg、(170.91±13.57)U/mg vs(212.44±14.22)U/mg](P<0.01),IBD活动组SOD活性较IBD非活动组低[(104.58±18.91)U/mg vs(170.91±13.57)U/mg](P<0.01)。结论MPO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SOD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两者可作为IBD病情活动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评估肩锁关节Ⅲ°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58例肩锁关节Ⅲ°脱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保守治疗组行冰敷、应用止痛药、吊带制动,手术治疗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手术治疗组优23例、良6例,保守治疗组良3例,差26例。结论恢复肩锁关节完整性、稳定性的手术治疗组,避免了肩关节慢性疼痛、功能严重下降、无力、不稳的发生,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0.
潘宇红  黄璇  丁羚涛  陈江  龚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510-2511,2513
目的检测严重烧伤患者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体内免疫状态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0%的患者64例,按烧伤面积将严重烧伤患者分为2组:Ⅰ组39例(TBSA 30%~50%),Ⅱ组25例(TBSA〉50%);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烧伤患者伤后1、3、7和21d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G-CSF的浓度。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烧伤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G-CSF在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0.01)。(2)烧伤Ⅱ组IL-6水平在伤后7d明显高于烧伤Ⅰ组(P〈0.05或P〈0.01),并持续较长时间。烧伤Ⅱ组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在伤后1d就显著高于烧Ⅰ组(P〈0.01)。(3)烧伤II组IL-4、G-CSF水平在伤后3d明显高于烧伤Ⅰ组(P〈0.05或P〈0.01),并持续较长时间。烧伤Ⅱ组血清中IL-10水平在伤后1d就显著高于烧伤Ⅰ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体内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并且不同烧伤面积的烧伤患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早期监测严重烧伤患者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