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肿瘤学   16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本研究用OK系列单克隆抗体对肝包虫患者肝组织的B、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且对其细胞密度、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肝包虫患者肝组织(距病灶>5cm),外囊及毗邻肝组织中CD_3~+、CD_(19)~+、CD_4~+及CD_8~+细胞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外囊及毗邻肝组织CD_4~+/CD_8~+细胞的比值较肝包虫肝组织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肝包虫肝组织内CD_(19)~+细胞与CD_3~+细胞密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1)。在肝实质区的灶状坏死区内,CD_8~+细胞占优势。实验结果表明,在肝包虫感染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增强,局部组织反应中CD_8~+细胞占优势提示细胞免疫以抑制性免疫为主,且此抑制性免疫反应有梯度变化,距包虫囊越近则免疫抑制越强,CD_4~+细胞与CD_8~+细胞密度改变可能与肝组织纤维化有关。包虫病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为两个独立的免疫系统,无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包虫病患者化疗、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112例女性乳腺癌病人手术切除1840枚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无癌转移。现用连续切片,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AE1/AE3)、抗上皮细胞膜(EMA)抗体及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对肿瘤组织及所有淋巴结按LSAB法进行免疫染色。几种抗体均对肿瘤组织、淋巴结内微小癌灶及单个癌细胞呈现免疫染色阳性反应,尤以抗EMA抗体反应最强。结果查出27.7%(31/112)病例及2.27%(50/1840)淋巴结内存在隐匿性微小癌转移。其中61例病人经7年随访,显示有隐匿性微小癌转移病人肿瘤复发、远处扩散转移均较无癌转移病人高,而且术后时间短。作者对隐匿性微小癌的淋巴结内转移及其病理生物学与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
新疆不同民族喉乳头状瘤与喉癌组织中不同类型HPV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疆部分民汉族喉乳头状瘤(LP)和喉癌(LC)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的(PCR)技术,对83例喉癌患者(维吾尔族27例,哈萨克族4例,汉族52例),63例喉乳头状瘤患者(维吾尔族33例,汉族30例),20例声带炎性息肉(LIP)患者(维、汉各10名),总共166例分别进行HPV6/11的9.6%(8/83)和LIP的0.0%(0/20)(P<0.05);(2)LC组织中HPV16/18感染的阳性率为37.3%(31/83)明显高于LP的6.3%(4/63)和LIP的0.0%(0/20(P<0.05);(3)民汉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民汉LP的发生主要与HPV6/11感染有关;LC主要与HPV16/18感染关系密切,HPV感染可引起细胞基因的异常调控,可能是喉上皮组织发展成为肿瘤病变的促进因子。  相似文献   
25.
本文观察了切除小白鼠性腺对乌拉坦诱发肿瘤的影响。结果显示,切除性腺动物肺肿瘤诱发率普遍降低,尤以切除卵巢动物更明显(肺肿瘤诱发率18.5%,对照组81.2%,p<0.01)。说明卵巢激素可能对乌拉坦诱发肺肿瘤有促进作用;性腺切除及假手术组动物的胸腺肿瘤诱发率有增高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实验时间较短(180天)肿瘤发生率低未显示出规律性有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壶腹周围癌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p53蛋白抗体(Do-7)通过免疫组化LSAB法对61例壶腹周围癌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在壶腹周围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67.2%(41/67);组织学分级呈高分化组阳性率51.7%(15/29),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组阳性率81.3%(26/32)(P<0.01);术后3年生存率为47.5%(29/61),其中术后3年内死亡组阳性率84.4%(27/32),明显高于存活满3年组阳性率48.3%(14/29)(P<0.01)。结论:p53蛋白的表达与壶腹周围癌的组织学分级成正相关而与术后生存期成负相关,提示p53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壶腹周围癌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7.
28.
29.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p53突变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技术对90例贲门腺癌(包括哈族29例,维族30例,汉族31例;癌组织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分别有17、55、18例)及21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HPV16/18和HP的检测,并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以上病例的p53异常表达;同时应用上述不同方法分别检测20例胃窦部腺癌HPV16/18、HP感染和p53的表达。结果HPV16/18和HP感染及t)53在新疆贲门腺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4%(31/90),14.4%(13/90)和73.33%(66/90),在切缘正常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0、0、4.76%(1/21);它们的阳性检出率在癌和非癌组织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哈、维、汉各民族之间HPV16/18、HP及p53的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和HP感染阳性率与贲门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贲门腺癌患者中p53与HPV16/18和HP的感染之间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胃窦部腺癌患者中HPV16/18及H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2/20)、55%(11/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窦部腺癌组织中p53的阳性检出率为80%(16/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HPV16/18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P感染与贲门癌的发生关系不大;胃窦部HPV16/18感染率较低,而HP感染检出率较高;(2)贲门癌组织中HPV16/18、HP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民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5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3)p53的异常表达与HPV16/18或HP感染在胃贲门、幽门区腺癌的发生可能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经常规病理检查切除淋巴结内无癌转移的350例早期癌症病人(肺癌94例、乳腺癌112例、食管癌115例及外阴癌29例)3715枚淋巴结,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单克隆抗细胞膜(FMA)、抗细胞角蛋白(AE1/AE3)、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免疫染色,查要巴结内存在微小癌灶或/及单个癌细胞。肺癌病人一率为56.4%(53/94),淋巴结为16.6%(123/739);乳腺癌病人阳性率为2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