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21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41.
目的 观察1-溴丙烷(1-bromopropane,1-BP)的周围神经毒性,建立1-BP经口染毒致周围神经病的动物模型.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将1-BP溶于玉米油中,分别经口给予200、400、800 mg/kg的1-BP,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灌胃体积均为0.2 ml/100 g,每日1次,每周5d,连续16周.定期观察各组大鼠步态,测定后肢抓力和后肢撑力,染毒8周和16周时检测血液学和生化指标.结果 高剂量组染毒8~16周、中剂量组染毒14~16周和低剂量组染毒15、16周大鼠的步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染毒9、12、14周大鼠后肢抓力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染毒16周时,动物后肢瘫痪.染毒16周时,中、低剂量组大鼠后肢抓力分别为对照组的72.6%和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染毒12、14、16周时,高剂量组大鼠后肢撑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染毒14、16周时,中剂量组大鼠后肢撑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染毒8周高、中剂量组和染毒16周高、中、低剂量组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系统是1-BP毒作用的敏感靶器官,1-BP暴露可导致大鼠周围神经病.  相似文献   
42.
陈晶晶 《医疗装备》2012,25(12):82-83
本文介绍了Coulter Gens血细胞分析仪原理以及两例相似故障的分析。  相似文献   
43.
阿尔茨海默病(AD)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寄居在人消化道内的大量微生物,成为研究众多疾病发病机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沟通,影响宿主的认知行为,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AD动物模型和患者的肠道内微生物群多样性降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产生肠道代谢产物、神经递质影响宿主大脑神经生化过程,从而增加或降低宿主患AD的风险。部分肠道微生物可驱动外周炎症,进而激活脑内神经胶质和炎症因子,诱发神经毒性反应,最终加速AD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与AD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探讨益生菌对AD防治的潜在价值,以期为A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引用格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4): 377-381.]  相似文献   
44.
野战化条件下的卫勤训练是部队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野战化条件下,无论是伤病员还是医疗所队员,生理上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考验。野战医疗心理服务有利于保证伤病员的救治康复和医疗所队员的身心健康,确保顺利开展训练和圆满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45.
46.
本文介绍采用自行研制的关节内骨折加压骨外固定器治疗关节内骨折33例,经5~9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达94%。观察认为该外固定器具有设计新颖、用途广泛、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7.
目的依托区域医共体建立鼻咽癌筛查模型,以期提高区域内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早诊率)。方法统计宁波市鄞州区2017—2018年的鼻咽癌发病情况和首诊症状,建立筛查模型;本次筛查对象为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医共体辖区内(男性60~80岁,女性55~75岁)的户籍人口,共47504例,通过问诊和颈部触诊,如出现上颈部淋巴结肿大、回吸血涕、鼻塞、单侧耳鸣耳闷、鼻出血或头痛者列入鼻咽癌高危患者,对高危患者进行鼻内镜检查;如果鼻咽部出现结节、溃疡、黏膜隆起、血管丰富怒张或咽隐窝饱满等形态者列入鼻咽癌可疑患者,对可疑患者行鼻咽部CT扫描和鼻咽活组织检查,通过病理学确诊。同期门诊就诊行鼻内镜检查的4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宁波市鄞州区2017—2018年的鼻咽癌年粗发病率为5.32/10万(男性8.31/10万,女性2.45/10万)。本项目筛查组共筛查出鼻咽癌高危患者456例,其中442例进行了鼻内镜检查,结果可疑患者83例,确诊鼻咽癌7例,其中早期患者6例,早诊率85.7%。对照组415例中可疑鼻咽癌患者108例,确诊为鼻咽癌14例,早期患者5例,早诊率35.7%。筛查组的早期诊断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背景下,借助全专科医师培训,鼻咽癌筛查可以提高鼻咽癌早诊率,同时可以对未确诊的高危患者和可疑患者定期随访,值得在鼻咽癌低发与高发之间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8.
不同解剖部位皮肤斑贴试验结果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面部、前臂和背部三个部位同一产品局部封闭式斑贴试验结果的差异。方法:以2006年8月~2006年12月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化妆品皮肤病专科门诊投诉化妆品过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判断标准采用甜匕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中的7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GB17149.1~7-1997),统一登记表格记录化妆品皮肤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相关化妆品信息,分别在面部、前臂和背部进行同一产品的斑贴试验,对斑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12例患者完成了318个产品的斑贴试验,面部阳性反应例数最多,62例(占总患者的55.36%),84个产品(占总产品数的26.42%);其次为前臂,39例(34.82%),59个产品(18.55%);背部38例(33.93%),52个产品(16.35%)。面部和背部、面部和前臂斑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背部和前臂斑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化妆品的斑贴试验中,面部皮肤较前臂和背部敏感。  相似文献   
49.
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在诊断化妆品皮肤病中的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003~2007年北京地区化妆品皮肤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特点,探讨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在诊断化妆品皮肤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来自空军总医院皮肤科门诊的1 156例化妆品皮肤病患者,进行了2 967种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汇总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1 156例患者中有557例斑贴试验呈阳性结果,约占总人数的48.18%,599例斑贴试验呈阴性结果,约占试验总人数的51.58%;752种化妆品(557例)斑贴试验呈阳性反应,约占25.36%,9种化妆品斑贴试验呈强阳性反应,约占0.3%,1种化妆品斑贴试验呈极强阳性反应,约占0.03%.结论:我们认为使用患者所用的化妆品原物进行斑贴试验在临床诊断化妆品皮肤病是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0.
近三年我们主要进行了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病原学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