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院儿科应用江苏常州北港激光医疗器械厂制造的JGL-IV型激光医疗机穴位照射治疗小儿遗尿32例,经随访获得满意效果。本组患儿尿常规检查正常,无泌尿系器质性改变。治疗方法:以激光光束正照患儿关元、中极、双三阴交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次为1疗程。在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一切疗法。 32例患儿经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后,遗尿消失。最短3次,最长10次。其中有5例照射3次,遗尿  相似文献   
102.
我国人群辐射致胃癌危险系数估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估算我国人群胃癌辐射致癌危险系数.方法 应用美国电离辐射效应委员会研发的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胃癌辐射致癌危险模型,估算其辐射致癌超额相对危险和绝对危险系数.综合日本人群辐射致癌危险转移为美国人群危险的多种转移方法,确定由日本人群向我国人群危险转移模型为相乘相加混合模型(算数尺度下,相乘和相加模型权重分别为0.7和0.3).根据我国肿瘤登记年报胃癌基线发病率,利用曲线拟合方法,估算其性别-年龄别基线发病率.综合日本人群胃癌辐射致癌危险系数及我国人群胃癌基线发病率,结合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危险转移方法,估算我国人群胃癌辐射致癌危险系数.结果 估算获得我国人群胃癌辐射致癌超额相对危险系数值,男性为0.26/Sv,女性为0.64/Sv(30岁受照,60岁患癌).受照年龄越小,患癌年龄越小此系数越大.结论 我国人群胃癌辐射致癌危险系数高于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二者随性别-年龄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肌电图运动诱发试验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酒精性等病因后)27例做为病例组,选择27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检测时病例组处于发作间期(血钾正常),对小指展肌进行快速剧烈运动,运动前测1次小指展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作为基线水平,分别于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各个时间点测量CMAP波幅,记录各个时间点的波幅变化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间CMAP波幅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发现随着测量时间的推移CMAP波幅变化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存在组别与测量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P=0.000)。运动后即刻两组波幅均轻度升高,波幅升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运动后15 min两组波幅均小幅度降低,波幅降低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87)。对照组在30 min后波幅不再降低,波幅降低率控制在-28.9%以内,平均在90 min后回升至基线水平。病例组在30 min~120 min波幅仍持续降低,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肌电图运动诱发试验能为发作间期的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4.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5.
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有关。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TrkB)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信号通路介导了PSD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复杂,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而中医药治疗PSD具有多效、多靶点的疗效优势。自噬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降解和重吸收,维持组织的内稳态的动态平衡,这种作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较为相似,且PSD的病程进展与自噬密切相关,通过自噬调控进行靶向治疗成为目前PSD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