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是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Alzheimer于 190 7年首先加以描述 ,后人遂以其姓氏命名之 ,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中枢性认知功能障碍及近远期记忆损害 ,病理上以大脑皮层、海马等脑区神经元减少、老年  相似文献   
2.
组织经福尔马林液固定 ,大量抗原决定簇被封闭 ,为了获得满意的结果 ,常用的方法是对组织切片进行抗原修复。而表面活性剂Tween - 2 0和TritonX - 1 0 0的合理应用 ,可以提高免疫组化阳性率以及背景的清晰度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 1 0例SD大鼠空肠 (近十二指肠升部 )标本 ,修剪为 1 5mm×1 5mm。所有组织均用 1 0 %福尔马林液固定、脱水、透明、常规石蜡包埋 ,6μm厚连续切片。1 2 试剂P物质 (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 (VIP)等抗体为Sigma公司产品 ,免疫组化ABC试剂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时间及季节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时间及季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患者440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和季节。结果1天24小时12个时间段中,19-21时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1个高峰期,23-1时为第2个高峰期,5-7时为第3个高峰期。发生在夜间的有298次,发生率为67.7%;发生在白天的有142次,发生率为32.3%,夜间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白天。冬春季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夏秋季,两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有明显的时间及季节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消黄方对进展期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24只).腹腔注射DMN 4周制备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正常和模型大鼠各3只做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黄方组、三氯化钆组和模型对照组(各7只);消黄方组于继续造模同时每天给予消黄方煎出液灌胃2周;三氯化钆组予三氯化钆每周2次(7mg/kg)尾静脉注射.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大鼠的死亡情况,体重、肝脏大体形态、肝功能、肝脏及脾脏重量、肝脏组织学变化等.结果 DMN造模2周,大鼠肝脏呈现明显的纤维化,造模4周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正常组相比,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随造模时间呈梯形增加;而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随模型进展逐渐降低;4周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消黄方组显著降低血清ALT、AST、ALP活性及TBiL含量(P<0.05或P<0.01),显著提高血清TP及ALB含量(P<0.01).消黄方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和胶原染色,三氯化钆无此显著作用.结论 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用的消黄方显著干预DMN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消黄方对二甲基亚硝胺(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巨噬细胞及促炎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 方法: 每周3 d连续腹腔注射DMN(10 mg·kg-1),4周后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2周末将DMN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消黄方组(每组10只),造模第3周起消黄方组大鼠造模的同时每天给予消黄方1.73g·kg-1,灌胃至4周末,模型大鼠每天给予双蒸水。留取肝组织样本及血清,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 (IL-1β)表达。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CD68主要分布在肝窦,小叶间也有零星分布,DMN造模后CD68呈强阳性表达;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MN造模4周CD68表达显著显著升高(P<0.01);肝脏TNF-α和IL-1β mRNA与CD68表达一致。与模型相比,消黄方显著抑制CD68及TNF-α及IL-β mRNA表达(P<0.01或P<0.01))。 结论: 消黄方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其是发挥抗DMN肝纤维化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前肝活检仍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其存在有创性、取样误差、患者不易接受等局限性。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无创诊断方法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现针对目前研究较多的瞬时弹性成像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明确其诊断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准确性及局限性等。  相似文献   
7.
苗慧  陈晓蓉时佳 《肝脏》2014,(3):193-19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既往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IFN)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复发后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标准的 HBeAg(+)患者37例,其中既往无抗病毒药物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例,分别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析两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后复发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阴转率,ALT复常率有无差异。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初治组与普通干扰素经治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分别为56%、67%,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52%、33%,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7%、50%,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应答分别为24%、12%;HBeAg 血清学阴转率分别为4%、0%;ALT 复常率分别为48%、67%;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仍可获得较高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应答率与初治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普通干扰素经治后再次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中医证候特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并依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进行分析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居多,男女比为1.27∶1;7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20%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胸部CT以多肺叶病变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多见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发热(84%)、咳嗽(62%)、乏力(62%)、纳差(58%)、口干(56%)、腹泻(56%)、自汗(54%)症状;舌象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多见腻苔(68%)、白苔(74%)。证型以湿毒郁肺证为主(82%),少数患者表现为热毒闭肺证(18%);其中湿毒郁肺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热毒闭肺型患者(P=0.002),而湿毒郁肺型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热毒闭肺型(P=0.02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湿毒郁肺型为主,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总结分析常见的致肝损伤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DIL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例DILI患者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81.20%;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占3.00%,混合型肝损伤占15.84%。致肝损伤可疑药物前五位依次为中药(29.70%)、抗感染药(20.79%)、中成药(19.80%)、解热镇痛消炎药(8.91%)、泌尿系统药物(7.92%)。结论:DILI的临床特点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相似,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涉及临床各科,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