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1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特殊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2例特殊类型的房室结折性心动过速,1例为慢慢型AVNRT伴起始部多径路逆传;1.例为两种没电生理鹅的慢径交替前传,快径逆传构成的AVNRT。电生理检查均提示房室结三径路。2例病人均于冠状静脉穿口上方消融慢径改良室结成功,心动过速不再被诱发。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运用非接触心力膜球囊标测系统(EnSite3000系统)对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心内膜标测,探讨瘢痕相关性室速电生理机制。标测和消融。方法 运用非开胸法建立心肌梗死后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猎模型4只;同时选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合并室速患者2例,于左心室或左,右心室内各置入-EnSite3000球囊,分别构建左和(或)右心室的三维几何模型。确定心内膜瘢痕组织的部位,范围和边界,分析单形性室速的激动顺序,关键部位和折返环路及与瘢痕组织的关系,并制定消融策略指导消融。结果 (1)EnSite3000系统准确标测出4只猪左心室心梗后瘢痕组织,其部位,大小及边缘等均与病理一致。4只猪共诱发出8种形态的单形性室速,系统标测出2种室速为左心室典型的“8”字形折返途径,1种室速最早激动点位于左心室前侧壁瘢痕边缘。通过双心室球囊放置准确标测到2只猪5种形态室速在双心室内的激动路径,所有室速的关键位点均在瘢痕组织边缘或其中,6种室速位于左室,2种室速位于右室,可成功释放电流的3种室速消融有效,1种室速线性消融失败;4种室速因放电仅几秒钟即出现凡室颤动,且反复出现,使消融难以完成因而未获成功。(2)2例ARVC患者的右心室流出道处均可标测到类似瘢痕组织的低电压区,1例患者诱发出2种类型的折返性室速,均消融成功,随访4个月无室速发作;另1例患者2种室速,消融失败后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结论 EnSite3000系统能准确标测到常规方法无法标测的室速相关性低电压区或瘢痕区域,确定瘢痕相关性室速的机制和关键位点,并精确导航,有助于提高瘢痕相关性室速的消融成功率,为此类室速的消融提供了较好的标测手段。如能结合消融方法和能源的改善,可望进一步提高这类室速的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3.
3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移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除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1)外,MSCs组(n=15)和心肌梗死(MI)组(n=14)经球囊导管堵闭左前降支法建立猪MI模型并分别移植MSCs悬液和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进行窦性HRT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①与Control组比较,MI组规一化高频成分(HFnorm)降低(P<0.05),规一化低频成分(LFnorm)和LF/HF比值增高(P均<0.01),MSCs组LFnorm与MI组无差异,但HFnorm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LF/HF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②MI后正常HRT的双相反应几乎消失,与Control组比较,MI组震荡初始(TO)增大、震荡斜率(TS)减小(P均<0.01);MSCs移植后HRT的双相反应有所恢复,与MI组比较,MSCs组TO减小、TS增大(P均<0.01)。结论MSCs移植能显著改善MI后窦性HRT的双相反应,可能与MSCs移植改善MI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家族性及临床特点。方法对一个预激综合征合并PSVT的家系进行调查,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同时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该家系4代30例家系成员中有2代成员4人患病,均为女性,3例为左侧旁道,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与散发性一致。结论家族性预激综合征合并PSVT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外显不全或延迟外显。临床及心电图表现和治疗效果与散发性相同。  相似文献   
36.
普罗帕酮试验引起Brugada综合征心室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探索普罗帕酮试验在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患者有家族性夜间猝死史 ,近 1 9个月来反复发作性夜间晕厥5次 ,两次猝死未遂 ,一次记录到的心电图为心室颤动 (VF) ,其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心室造影正常 ,电生理检查心脏传导系统功能正常 ,右心室程序电刺激可诱发VF ,诊断不明。静脉用普罗帕酮 2mg/kg后 30min出现典型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改变 ,并诱发VF。结论 :普罗帕酮可作为诊断Brugada综合征的工具 ,同时应警惕其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37.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临床顽疾,也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难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心肌梗死后室速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室速的成功标测与消融充分揭示了此类室速的电生理机制。目前认为,绝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是瘢痕相关性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其缓慢传导区常位于瘢痕内部,入口和出口位于瘢痕边缘。  相似文献   
38.
射频消融术可以导致血栓栓塞 ,属其并发症的一种。本文报道 1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扑动术后发生的肺栓塞。患者男性 ,73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扑动而入院行射频消融术。入院心电图为心房扑动 ,4∶1房室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轻度增大 ,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入院半年前曾患右侧脑栓塞。射频消融术历时 3h ,反复线性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 ,未能终止心房扑动 ,最终心房快速起搏转为心房颤动 ,并放置临时起搏导管。术后 10h患者感心前区隐痛 ,呼吸困难伴咳嗽 ,鲜红色血痰。听诊两个肺呼吸音低。心电图为心房颤动 ,I导联S…  相似文献   
39.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个体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历经10年多的努力,终于在近两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融病例数逐年大幅度增多。全球各大电生理中心每年完成的例数在数百乃至上千;国内每年完成的病例数也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二,适应证进一步拓宽。房颤的病例选择覆盖了早年的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局灶性房颤及随后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乃至目前的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永久性房颤。  相似文献   
40.
目的报道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5例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1.60±10.14)岁,植入单腔ICD后每3个月临床随访1次,体外程控分析ICD记录的各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类型、治疗方式和结果。结果4例患者经钠通道阻滞剂激发试验确诊,另1例经新胸导联检查确诊(该例的诊断参考了单其俊等“新胸导联”标准作出的诊断,是否恰当有待于其他组学者的研究证实)。5例患者植入ICD前均反复发作晕厥,其中4例记录到心室颤动(室颤),3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颤。平均随访(22±18)个月ICD共记录到75次室颤发作,其中61次室颤触发ICD 86次放电,均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其余14次室颤自行终止。例1出现除颤阈值增高,仍有4次短暂的晕厥发作;例4因房颤导致26次ICD误放电,经程控调整后未再发生;例5有2次晕厥发作但无ICD相关事件记录,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考虑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ICD是高危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必要的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可能出现除颤阈值增高或误放电,应严密随访并进行合理的程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