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0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并研究其稳定性.方法 以7周龄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于右侧上颌制备4 mm×4 mm ×3 mm的牙槽突裂,模拟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大鼠模型.根据术后骨缺损区的处理方式将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骨缺损区不予特殊处理)和实验组(骨缺损区予以骨蜡填塞),每组10只.两组大鼠分别于术毕即刻和术后4、8周时点分批处死后制备模型标本;利用显微CT(MicroCT)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定量检测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MicroCT三维图像重建显示,在术后8周时点,对照组有大量新骨充填于缺损区,缺损区明显缩小;而实验组仅断端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区无明显缩小.定量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4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54.35%和16.53%,术后8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93.12%和29.3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模拟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利用骨蜡填塞骨缺损区能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最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使用3D打印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复合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 BMSC)修复牙槽突裂的成骨效果以及巨噬细胞在成骨中的作用。方法: 将1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将第1组8只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形成4 mm×4 mm×3 mm的箱状骨缺损。8周后,一侧植入3D打印β-TCP复合干细胞支架,另一侧植入同样载有干细胞的空白支架。将第2组8只大鼠以相同方式造裂,两侧同时放置3D打印β-TCP复合干细胞支架,一侧注射氯膦酸盐脂质体清除巨噬细胞,另一侧注射对照脂质体。术后8周进行显微CT扫描和组织学分析,检测成骨效果。采用 SAS 8.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β-TCP支架移植侧BV/TV为(41.38±3.33)%,空白支架放置侧为(30.42±2.9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去除巨噬细胞后,BV/TV下降至(18.71±2.19)%,对照脂质体注射侧为(39.81±2.68)%,β-TCP支架放置侧和对照脂质体注射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D打印β-TCP支架复合骨髓干细胞有较好的成骨效果,巨噬细胞在β-TCP介导成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去除巨噬细胞阻碍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24.
锥形束CT在口腔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像学在对口腔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患有牙体或颅面疾病的患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将有助于明确诊断、制定治疗计划、评估预后。锥形束CT(CBCT)是一种较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过去的10年时间有了飞速的发展,其对颅面部骨骼良好的成像效果,使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口腔颅面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本文旨在对锥形束CT(CBCT)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唇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唇腭裂手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8例;16岁以上恒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矢状方向的线距和角度;分别以相应年龄段的非唇腭裂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表现为上颌长度缩短,而唇腭裂术后患者除上颌长度的缩短外,还存在上颌位置后缩;16岁以上恒牙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主要表现为上颌位置后缩,存在明显Ⅲ类倾向,术后患者上颌位置后缩外,上颌长度也缩短。结论:唇裂手术及早期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可能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大龄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软组织侧貌特征。方法20例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年龄>16岁,中位年龄18.4岁。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软组织侧貌描绘及测量分析;以相同年龄及性别结构的单纯腭裂术后者和安氏Ⅰ类正常者作为对照。测量数据以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ANOVA检验。结果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上唇上部存在后缩,而唇缘处基本正常;下唇形态基本正常。结论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与相应硬组织特征基本一致,软组织有一定掩饰作用。  相似文献   
27.
唇腭裂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影响上颌骨生长发育,未手术唇腭裂患者的上颌骨生长发育存在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复习文献发现,上颌骨位置异常表现为前突,水平向生长轻微减少而垂直向生长基本正常。其变化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下颌骨发育的骨质变化,探讨Fgf9参与下颌骨发育中的软骨成骨和膜内成骨的过程.方法:建立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Fgf9-/-).利用显微CT技术检测Fgf9-/-的下颌骨形态及骨参数,利用原位杂交对Fg...  相似文献   
29.
邻牙向拔牙区移动最佳时机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和牙齿向拔牙区移动的生物学反应,探讨邻牙向拔牙区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 30只同源雄性SD大鼠分为5组,拔除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牵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所有的大鼠分别在矫治器加力前两天和处死前两天给予四环素和钙黄绿素腹腔注射;制备硬组织切片,采用骨硬组织形态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向处于不同愈合阶段的拔牙区移动牙齿时的骨改建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骨改建同时包括吸收和形成两个过程;②近中牙槽骨面(压力侧)骨吸收较远中 (张力侧)活跃,而远中牙槽骨面(张力侧)骨形成则较近中(压力侧)活跃;③骨形成参数、骨吸收参数均在拔牙后1 周存在一个峰值。结论 ①拔牙后宜早期移动牙齿,以便充分利用拔牙创的骨改建优势;②其理想的移动时机为拔牙后1周左右。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