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不同疗法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837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全国12个中心837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者,采用临床队列研究方法,分为3组,中医组(409例)治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为原则的中药颗粒剂组方,西医组(124例)予对症及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组(304例)两种疗法联合应用,疗程7天。观察3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咽痛减轻时间及消失时间、临床非特异性症状消失时间,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9.8%、100%、100%,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发热患者的退热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中医组与西医组均早于中西医结合组(P<0.05或P<0.01)。疱疹消退时间中医组早于西医组和中西医组(P<0.01);西医组早于中西医组(P<0.01)。中医组患者咽部疼痛减轻时间和消失时间均早于中西医组(P<0.01)。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时间中西医组早于中医组与西医组(P<0.01);中医组早于西医组(P<0.01)。结论 3不同疗法对手足口病普通型病例均有效,其中中医疗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医院收治的210例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纳入研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普通感染组、重症感染组,另选择7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1h、48h,检测三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组患儿入院后1h、48h外周静脉血TNF-α、IL-1β、IL-2R、IL-6、IL-8、IL-10水平均高于普通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普通感染组在入院时与入院后48h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参与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病理过程,且其浓度随患儿病情的严重性增加而升高;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体温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利于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方法: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46例,描绘每一病例的体温变化曲线,归纳分析体温变化特点。结果:1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热程均>36小时,热程96小时以内142例,120小时以内4例,体温变化37.8~40.5℃。118例体温变化36~86小时呈稽留热。3例死亡病例在病情突变前最高体温38.7℃。结论:发热是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热程达36~60小时,神经系统多可受累。  相似文献   
14.
肠虫清是临床治疗线虫感染的常用药物之一。本文报告1例患儿因服用过量肠虫清而致暂时性糖尿,就其发病机制与大家商讨。 一般资料 某男,5岁,因头昏、乏力、腹部不适4天入院。入院前1周家人予患儿肠虫清2片(200mg/片)顿服驱蛔虫治疗,之后3天又予2片顿服。从第4天始,患儿自觉头昏、乏力,伴上腹部不适、恶心,有时低热,无抽搐、呕吐。平素无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表现。查体:T37.2℃,P94次/min,R28次/min,体重18.0kg,Bp12/8kPa。精神欠佳,营养发育良,面色尚红润,呼吸平稳,全身未见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是新生儿期特殊疾病,因其发病率较低,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且愈后严重,我科曾接诊此症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307例手足口病患儿,筛选符合入选条件80例,入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予常规治疗和早期大剂量IVIG(1.0g/kg.次,酌情使用1~2次);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治愈时间和主要合并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副反应。结论:早期大剂量IVIG治疗重型手足口病主要症状改善快,疗效确切,能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1-2012年安徽省立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 B纸片扩散法对该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病原体3 946株,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支原体各占43.92%、37.91%、15.91%、2.26%。居病原体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16.32%),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6.02%)、金黄色葡萄球菌(9.00%)、肺炎克雷伯菌(7.40%)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41.41%(147/355)、81.40%(197/24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68.17%(439/644)、72.95%(213/292)。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99.84%)、克林霉素(98.58%)高度耐药;MRSA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75%),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100.00%;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98.31%;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8.70%)较低,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26%)。检出4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5 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结论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医院细菌耐药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1993年1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肠套叠患儿11例,在临床诊断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归纳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发病年龄26d~10个月,平均年龄5.8个月。男童7例,女童4例。所有病例均以呕吐为首发或主要症状住院。其中6例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呈黄色稀水便或粘冻便,2例伴有低热。5例粪便常规显示白细胞数(++)或少许,红细胞数少许,1例粪便常规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少许。6例外周血象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倒置,另5例外周血象无明显改变。从发病至明确诊断时间为10~54h,平均确诊时间16.5h。2治疗与转归11例患儿中,诊断性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 PM)的临床特征、转归和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160例<15岁的PM住院患儿的临床信息、实验室资料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160例PM患儿中,男103例,女57例;年龄15 d至15岁,其中3月龄至<3岁109例(68.1%)。脑脊液培养分离SP菌株95例(59.4%),血培养分离SP菌株57例(35.6%)。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脑脊液SP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35/87)、27%(21/78)。55例(34.4%)患儿存在1个或多个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113例(70.6%)患儿有1个或多个颅外感染病灶;18例(11.3%)有明确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常见(147例,91.9%),其次是精神萎靡(98例,61.3%)、呕吐(61例,38.1%)等。69例(43.1%)患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43例,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发热与手足口病(EV-71)合并病毒性脑炎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重型手足口病提供指导。方法:回顾研究某院手足口病住院病人1097人,合并病毒性脑炎425例,符合入选条件374例,分析发热与病毒性脑炎相关性。结果:手足口病(EV-71)发热超过39℃2天以上和/或发热38.5℃超过3天以上,大多并发病毒性脑炎,对临床早期判断重型手足口病有指导意义,重型手足口病早期应用静注免疫球蛋白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