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14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不同时期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的模型。分别在即刻、8小时、24小时、3天、1周、2周和4周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松解神经、肌肉,恢复各自结构的独立性,术后第8周测定腓深神经的潜伏期和诱发肌电位的波幅,腓深神经和胫前肌作组织学检查,测量腓深神经横断面单位面积内有髓轴突截面积之和。结果:腓深神经潜伏期随手术延迟而延长,诱发肌电位的波幅随手术延迟而降低,有髓轴突截面积随手术延迟而减少。组织学检查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变性和纤维化,手术愈早,上述变化愈轻;手术愈早,有髓纤维排列愈紧密,着色重,愈接近正常。结论:急性期和/或早期减压松解治疗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是必要和有效的,手术越早,疗效越好。为临床早期减压松解治疗缺血性肌挛缩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2.
感觉过敏型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7例感觉过敏型腕管综合征的诊治特点.方法 收集与分析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间128例腕管综合征中感觉过敏型7例的病情及治疗特点.其中女性4例、男性3例.4例应用内镜治疗,3例切开治疗,经1~4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年.结果 内镜治疗中2例疗效差,均在术中插入扩张导管时出现异常疼痛,另外2例基本满意.3例切开治疗中,2例疗效差,1例基本满意.3例基本满意中,2例内镜插入导管时均未出现疼痛,另1例为单纯切断腕横韧带,并在神经外膜下注射激素.结论 感觉过敏型腕管综合征是一组特殊病例,保护神经外膜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93.
小针刀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11例,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36.2岁(25~46岁),病程2个月~3年,均采用小针刀治疗,在颈部压痛最明显的颈椎横突后结节上用小针刀对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作切割和剥离。结果:所有患者均无血肿形成,术后10 min 10例的症状、肌力和感觉明显好转。6个月后随访6例症状消失,肌力、感觉恢复正常,2例有好转,2例无效。4年后仍有7例有效。结论:小针刀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颈神经受压后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及神经末梢在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中的分布变化,探讨颈神经受压后致颈肩痛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选用直径1 mm硅胶管,纵形切开,于接近背根神经节远端套入颈6脊神经根,以丝线在硅胶管外结扎;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4周后取双侧颈4~7背根神经节及相应节段脊髓,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一氧化氮(NO)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点,并应用图像分析,分析NOS1阳性神经元及神经末梢在颈部背根神经节及颈髓中的分布,比较两组NOS1阳性细胞数的平均面积和及平均光密度.结果:大鼠颈神经受压4周后,实验组背根神经节中NOS1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脊髓背角NOS1阳性神经元及神经末梢明显增多,细胞以中、小神经元为主,实验组阳性细胞数、阳性神经末梢的平均面积和及平均光密度始终多于对照组.结论:NO参与外周及中枢水平的痛觉调制,可能与大鼠颈神经受压致颈肩痛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95.
周围神经损伤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 ,银杏叶提取物 (EGb76 1)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6只 ,分为EGb76 1组和生理盐水 (SAL)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部分切除断端结扎模型 ,术后每天经腹腔分别注射EGb76 1(10 0mg·kg-1·d-1)和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直到取材。 2、4、6周处死大鼠取材L4、5脊神经节 ,酶组化染色观察乙酰胆碱酯酶 (AChE)及酸性磷酸酶 (ACP)的活性变化 ,冰冻切片硫槿染色计数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 ,电镜观察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乙酰胆碱脂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感觉神经元存活率及神经元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结论 EGb76 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时机与方法。方法 1997年10月~2001年4月对32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进行早期显徽手术治疗,术时年龄3个月~2岁,平均10个月,6个月以内19例,大于6个月13例。手术方法:臂丛神经松解12例,臂丛神经瘤切除端端缝合或神经桥接移植7例,膈神经移植于上干前股或肌皮神经7例,肋间神经移植于肌皮神经(经神经移植)6例。神经松解及神经吻合均应用显微器械操作,用7/0或9/0无损伤缝合线缝合。结果 术后30例患儿获随访1-3年5个月,平均1.9年。疗效评定标准:肱二头肌肌力达4级以上为优14例;3级者为良9例12级以下者为差或无效7例。优良率为76.7%,其中年龄小于6个月的19例为84.2%(16/19);大于6个月的11例为63.6%(7/11)。结论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出生后3~6个月无明显屈肘功能恢复者即应行显微手术治疗,神经松解和神经吻合效果优于神经移植术,根据术中探查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得宝松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得宝松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 48只 ,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于术后 2、4、6周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得宝松组在各时间点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潜伏期、诱发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 ,有髓神经纤维数和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等的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得宝松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8.
四边孔综合征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士兵  陈德松 《山东医药》2001,41(23):62-63
四边孔综合征(QSS)是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或腋神经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四边孔处受压所致四边孔处压痛,并向臂部放射,伴肩臂外侧感觉障碍、三角肌功能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侯群[1],在周围神经疾患中较少见.1983年,Cahill等首先对此症进行描述并命名为QSS.国内卢世壁等首先报道该综合征4例. 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综合征进行观察、研究,使临床医生对此病有了一定的深识.现就 QS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简要综述.   ……  相似文献   
99.
肱三头肌长头重建肩外展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肱三头肌长头血管神经蒂特点为以其重建肩外展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4侧固定尸体的肱三头肌长头肌肉起点及血管神经蒂进行解剖与测量。结果肱三头肌长头起点背侧为肌性,腹侧为腱性,腱性起点长度(9.9±1.5)cm,宽度(2.4±0.4)cm。神经支配来自桡神经的分支,可分离长度(6.8±2.7)cm,直径(2.0±0.4)mm。血供来自①肱动脉肱三头肌支,长度(3.4±1.4)cm,外径(2.0±0.3)mm;②肱深动脉的分支,长度(2.5±0.9)cm,外径为(1.6±0.5)mm,分离至肱动脉长度为(3.9±1.3)cm。血管神经蒂以多级分支为主。结论依据肱三头肌长头及其血管神经蒂的特点,可作为肩外展功能重建术中的动力肌。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应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研究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thoracic orlet syndrome,TOS)颈项部牵涉痛的神经解剖学机制。方法:8只Wisatr大鼠,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将荧光素快蓝(FB)注入颈椎关节突关节周围,核黄(NY)于近椎间孔处注入C5神经前支外膜下,观察颈部DRG中标记细胞。结果:在颈部的C5、C6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以及两种单标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结论:颈部的背根神经细胞周围突有分支投射到颈椎关节突关节及C5前支,提示TOS患者颈项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DRG中感觉神经元周围突分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