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14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减少供区损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对6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腓动脉肌皮穿支筋膜瓣进行修复,切取面积为5.0 cm×4.5 cm~10.0 cm×7.0 cm,以肌皮穿支为蒂.动脉血管蒂与受区血管采用端侧吻合,受区筋膜瓣行断层植皮覆盖.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6例筋膜瓣全部存活;术后7 d,筋膜表面植皮成活大于90%4例,80%2例.随访时间为3~12个月,1例皮瓣臃肿,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整术;5例皮瓣略臃肿,外观满意.小腿供区仅留线条瘢痕.结论 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是在腓动脉穿支皮瓣基础上的改良,目的 是减少供区创伤,改善小腿外观.筋膜瓣本身可以填充组织缺损,为功能重建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2.
前牙外伤性折断多发生于青少年。若折断线在牙颈部或在龈及牙槽嵴下,则常因无法进行桩冠修复而拨除患牙,以致影响患儿的咀嚼功能、美观和心理状态。由于早失牙缺乏功能性刺激,还将影响颁骨的正常发育,故而这类牙折的保存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虽有采用手术切除牙龈及牙槽骨使折断线暴露,以便于修复牙冠的方法,但常因破坏牙周组织较多而失败。  相似文献   
83.
小儿胸廓出口综合征七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小儿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了4-9岁患T.O.S小儿的症状和体征,采用了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切断颈5、6神经根旁的前、中斜角肌起始纤维的手术方法。结果随访2月至2年2月,6例患者感觉恢复正常,肌力明显增加,肢体增大。  相似文献   
84.
<正> 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是在儿童时期下丘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分泌减少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可伴乳、恒牙的萌出迟缓。成年患者合并多数乳牙滞留及相应恒牙埋伏阻生尚属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张××,女,23岁,营业员,汉族,未婚。1989年8月因牙列不齐就诊。追问病史:患者足月顺产,出生时身高体重正常,喂养良好,3岁后,体格发育缓慢。平素较羞怯,易激动,精神抑郁。至今无月经来潮。无剧烈头痛、感染、视力减退、多饮、多尿及外伤等病史。双亲非近亲婚配,体健,母体孕期无特殊疾病史及用药史,家族中无特殊遗传病史及类  相似文献   
85.
前,中斜角肌起点与臂丛上干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前、中斜角肌起点的解剖特点及其与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25具成人固定尸体标本解剖观察前、中斜角肌起点的解剖特点及其与臂丛上干的关系。结果:前斜角肌在C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中斜角肌起于第2~6或2~7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C5~6神经根出椎间孔后被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交叉的起点腱性纤维而包裹。前斜角肌与C5~6的关系可分为3种情况。结论: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该交叉起点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术中应于前中斜角肌起点处切断该肌。  相似文献   
86.
报告2086例臂丛损伤中48例伴有灼性神经痛(占2.3%),其中节前损伤28例,节后损伤22例(锁骨下动脉同时损伤、放射性损伤及枪弹性多见)。采用神经减压术,术后疼痛消失者占50%,但无效者占33%。神经缝合或移植术术后疼痛消失者占75%,仅1例(10%)无效。神经移位术术后疼痛消失者占46%,无效者34%。对顽固性的性痛(第一次手术无效者),采用神经根切断术,颈交感神经节切除,丘脑痛觉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部分伤病例可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87.
静脉皮瓣修复手指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静脉皮瓣的3种不同营养方式及相应营养方式的病例。认为静脉皮瓣在手指及手背部皮肤缺损的修复中有一定价值。讨论了静脉皮瓣成活的机理,认为早期可能与创面渗出和漏出有关,后期则靠与周围组织建立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88.
跗管综合征     
跗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由Keck于1962年报告一例并命名。国内有人称为跖管综合征、踝管综合征或跗骨隧道综合征等等。一般认为,跗管综合征是指胫后神经在跗管内受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所谓跗管是指屈肌支持带(撕裂韧带)覆盖的跟骨与内踝之间纤骨性隧道,通过隧道的组织从前到后排列有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及两条伴行静脉、胫  相似文献   
89.
手部慢性特殊感染病灶中分支杆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Nest-PCR检测技术对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的手部慢性特殊感染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方法对15例手部慢性特殊感染病灶,除一般的病理、普通及特殊细菌培养、直接抗酸染色检查外,应用Nest-PCR技术来检测感染病灶中的分支杆菌,并对分支杆菌进行核酸测序分型。结果15例中普通及特殊细菌培养、直接抗酸染色均呈阴性。病理检查:结核性肉芽肿1例,结核样肉芽肿3例,结节性肉芽肿4例,慢性肉芽肿性炎7例。应用Nest—PCR检测技术,测出9例为非结核分支杆菌(Non-tuberculous myrcobacterium,NTM)阳性,结核杆菌为0。经核酸测序分型属海分支型5例,堪萨斯/胃型2例,鸟分支型1例,龟/脓肿型1例。结论Nest-PCR检测弥补了肺外分支杆菌培养阳性率低下的缺陷,证实了NTM感染,尤其是海分支杆菌远比结核菌常见,是沿海地区手部慢性特殊感染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不同时期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的模型。分别在即刻、8小时、24小时、3天、1周、2周和4周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松解神经、肌肉,恢复各自结构的独立性,术后第8周测定腓深神经的潜伏期和诱发肌电位的波幅,腓深神经和胫前肌作组织学检查,测量腓深神经横断面单位面积内有髓轴突截面积之和。结果:腓深神经潜伏期随手术延迟而延长,诱发肌电位的波幅随手术延迟而降低,有髓轴突截面积随手术延迟而减少。组织学检查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变性和纤维化,手术愈早,上述变化愈轻;手术愈早,有髓纤维排列愈紧密,着色重,愈接近正常。结论:急性期和/或早期减压松解治疗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是必要和有效的,手术越早,疗效越好。为临床早期减压松解治疗缺血性肌挛缩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