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4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全球感染丙型肝炎者大约有1.7亿人,我国丙肝病毒感染率大约为3.2%,估计有4000万以上患者,丙型肝炎极易慢性化,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2.
慢性乙肝患者载脂蛋白水平预测肝纤维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肝血清载脂蛋白的水平,了解其对病情估计及预后的判断。方法检测观察组130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轻度58例,中度40例,重度32例)和对照组5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然后把观察组各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肝轻度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载脂蛋白ApoA1、ApoB比较有显著差异,乙肝中度组血清ApoA1、ApoB和重度组的血清ApoA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重度组血清Apo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载脂蛋白可以预防测肝纤维化,有助于肝病疗效的评价和判定。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治疗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抗病毒疗效。方法:在6所医院进行多中心、分层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选取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指标HBV DNA和/或HBeAg阳性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247例,补肾冲剂+苦参素治疗组126例,拉米夫定对照组121例,疗程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eAg、HBV DNA的阴转率和HBV DNA滴度变化及肝功能、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在1年疗程结束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达43.7%(55/126)较对照组(64.5%)低(P<0.05);但HBeAg阴转率(40.9%)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30%)明显高于对照组(23.4%和13.5%)(P<0.05);ALT复常率(86.4%)较对照组(62.7%)高(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P<0.01或P<0.05),其中ALB、GLB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或P<0.05);症状改善以头晕、腰酸、胁肋胀痛、尿黄、纳呆最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部分应答率(34.1%)明显高于对照组(21.5%)(P<0.05)。结论: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对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有较理想的近期抗病毒疗效;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84.
目的:复制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多因素的造模方法,在用DMN制作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多次静脉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小牛血清白蛋白综合造模,对模型大鼠进行血瘀证的体征观察,采用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行肠系膜微循环检测及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血瘀表现,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DMN组,血瘀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均出现典型微循环障碍,血瘀组红细胞聚集明显,血流态以粒流或粒缓流为主,肠系膜血管管径血瘀组较DMN组增粗显著(P<0.01)。肝脏病理显示,血瘀组纤维化改变程度较DMN组更严重,部分肝窦中可见明显扩张瘀血。结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既具备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85.
乙型肝病患者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NF-γ、IL-6、IL-10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流式细胞术。结果:慢性肝炎活动期组可见CD4^+细胞数升高和CD8^+细胞数呈上升趋式势和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较显著升高,肝硬化组呈明显的CD4^+细胞数减少。同时,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与Th2型细胞因子IL-6,IL-10均显著增高,且细胞因子的上升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基本平行。结论:CD8^+细胞数和Th1型细胞因子上升与急性炎症反应有较密切关系,而CD^+细胞数和Th1型细胞因子、Th2型细胞因子升高是肝硬化免疫反应的特征之一,因此通过对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测定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各类肝病和把握病情。  相似文献   
86.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抑郁及焦虑等心理问题已有报道,但在老年慢性乙型肝炎这一特定的人群中,抑郁症及焦虑症发生率鲜见报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老年人发病率高,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升高,病情迁延不愈,有的可进展为肝硬化,这些临床症状与轻症慢性乙型肝炎有相似之处。本研究对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老年患者伴发抑郁及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miR-199a-3p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喂养7 d,然后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10只饲喂标准饲料(SCD),模型组10只饲喂高脂饮食(HFD),喂养8周后收集肝组织。另外,在2组饲喂HFD的小鼠(每组10只)通过尾静脉静脉注射腺病毒,使用腺病毒载体作为对照(Ad-Ctrl组)与表达miR-199a-3p(Ad-199a组)的腺病毒载体进行比较。2周后收集肝脏。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病理改变;测量肝脏TG含量; PCR测量肝脏miRNA、FASN、SREBP1 mRNA的表达。结果在SCD组和HFD组小鼠肝脏中检测到6种下调miRNA。与SCD组小鼠相比,除miR-145-5p外,HFD组小鼠中检测到的miRNA均显著下调。同时,miR-199a-3p具有显著倍数变化(P 0. 001)。与Ad-Ctrl组相比,Ad-199a组肝脏质量显著减轻(P 0. 05); Ad-199a组肝脏质量/体质量值显著下降(P 0. 01); Ad-199a组肝脏TG含量明显降低(P 0. 01);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SCD组、Ad-199a组未见明显的脂滴沉积;而HFD组及Ad-Ctrl组则见到大量大小不一的红色脂滴沉积。与Ad-Ctrl组相比,Ad-199a组肝脏内miR-199a-3p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 0. 01);脂肪合成酶基因(FASN)显著减少(P 0. 00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显著降低(P 0. 01)。结论 miRNA-199a-3p在肝脏中表达下调,在肝脏脂肪形成过程中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作为治疗NAFLD潜在治疗靶点,但其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补肾法和清肝法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补肾组和清肝组,各20例;补肾组给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清肝组给予双虎清肝颗粒,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IL-6、IL-8、IL-10、IFN-γ等细胞因子变化。结果补肾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补肾组积分降低幅度较清肝组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补肾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清肝组(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组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5),而清肝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各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组IL-2、IFN-γ水平显著增加(P〈0.05),IL-6、IL-8水平降低(P〈0.05),清肝组IL.6水平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IL-2、IL-6、IL-8、IFN-γ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肾法和清肝法均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但补肾法免疫调控作用显著优于清肝法。  相似文献   
89.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2.9亿人是HBV携带者,我国HBsAg阳性率约6.1%[2]。CHB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对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可选用干扰素(IFN)及核苷(酸)类似物(NAs)进行治疗[1]。因抗病毒适应证的限制,低病毒载量(HBV DNA阳性,定量<105 IU/ml)的CHB患者现代医学并无针对性治疗药物[3],而此类患者存在显著的肝组织损害[4],仍有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5,6]。  相似文献   
90.
乙型肝炎病毒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基本C区启动子(basal core promoter,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BCPnt 1762A-T和nt1764G-A联合点突变。结果 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BCP联合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