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研制间歇性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氧舱,建立IH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深入开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方法采用隔离密封的结构和电气控制技术,研制均匀混合各种气体浓度的氧舱,调整实验参数,建立3个IH大鼠模型:90s 10%模型组(A组)、60s 10%模型组(B组)、60s 5%模型组(C组)同时加入空气模拟对照组(D组),实验利用A、B、C、D 4组大鼠,造模前后测量体温和呼吸次数,造模后2h行血气分析,记录5个时间点的PO2(P1、P2、P3、P4、P5)和SaO2(S1、S2、S3、S4、S5),分析结果并对3个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模型组造模后呼吸较造模前加快(P<0.05),体温无明显变化。在一个低氧-复氧周期内,同一模型组的PO2、SaO2有明显波动,S3及P3与其他时间点的PO2、SaO2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D组比较,各模型组P3及S3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P3及S3升高(P<0.05),C组P3及S3降低(P<0.05)。结论本IH氧舱模型操作简便、控制精确、重复性佳,60s 10%、90s 10%、60s 5%模式分别模拟轻度、中重度、重度OSAHS,符合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研究OSAHS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间歇低氧模式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胎龄28~32周的病情稳定、无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加布拉氏酵母菌100mg/(kg·d)口服,对照组予以单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连续治疗2~4周至校正胎龄3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变化、肠道喂养、黄疸、医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选47例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良好,均未发生真菌血症。与对照组(43例)比较,观察组生理性体重下降至最低值的日龄小[(4.9±1.7)天比(5.7±1.4)天],恢复出生体重快[(11.6±3.8)天比(13.3±3.9)天],接受光疗时间短[(6.1±1.9)天比(7.2±2.9)天],较早达全胃肠道喂养[(18.3±9.2)天比(23.0±12.4)天],住院时间短[(34.2±16.7)天比(42.2±18.8)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比率、黄疸高峰时间和黄疸最高值、开奶时间以及NEC和败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好,布拉氏酵母菌能缩短早产儿达全量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和黄疸光疗时间。  相似文献   
23.
临床随访研究证实,某些新生儿期未见胆红素脑病表现或(和)血清胆红素浓度也处于较安全水平的新生儿尸体解剖证实为核黄疸或远期随访存在听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1-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急、慢性胆红素脑病诊断有重要意义[2-3],是否可用于诊断这种临床无胆红素脑病表现的亚临床胆红素脑损伤呢?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例溶血引起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而临床未见急性胆红素脑病表现的新生儿头颅MRI图像,为亚临床胆红索脑损伤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4.
临床随访研究证实,某些新生儿期未见胆红素脑病表现或(和)血清胆红素浓度也处于较安全水平的新生儿尸体解剖证实为核黄疸或远期随访存在听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1-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急、慢性胆红素脑病诊断有重要意义[2-3],是否可用于诊断这种临床无胆红素脑病表现的亚临床胆红素脑损伤呢?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例溶血引起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而临床未见急性胆红素脑病表现的新生儿头颅MRI图像,为亚临床胆红索脑损伤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5.
产前重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肺结构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 ,但其重复用药使肺干湿重减少 ,影响肺结构发育 ,肺泡直径变大 ,肺泡次级间隔发育受阻 ,总肺泡数减少 ,增加生后肺气肿的发生率 ,且在成年期也发现此现象 ,其影响取决于作用的时间 ,剂量以及其他因素。其发生机制与细胞增殖受抑制 ,肺毛细血管网过早成熟 ,以及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异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内腔表面细菌生物膜(endotracheal tube-bacterial biofilm, ETT-BF)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采取气管插管留置时间≥48 h的新生儿30例, 根据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分为A组(2~6 d)13例、B组(7~14 d)9例和C组(>14 d)8例。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ETT-BF的形态, 分析3组患儿VAP的发生率, 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菌株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气管导管留置达3 d可在气管导管内腔表面观察到片状基质物, 留置4 d可见球菌黏附, 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 细菌生物膜结果趋近完善。30例新生儿中, 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达23.3%(7/30), 均为革兰阴性菌。A组无患儿发生VAP, B组有2例VAP患儿, C组有5例VAP患儿, 3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7.
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总胆红素(TBIL)以及血红蛋白(Hb)的变化。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3d,比较两组的TBIL以及Hb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72h,7d的TBIL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72h,7d的Hb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14d的Hb两组无差异。结论 大剂量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有效。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交流能力的现状,我们问卷调查2010年4月48名在本院临床轮转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发现学生在交流技巧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有:交流意识不强,知识缺乏,基本技巧欠熟悉.需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交流能力的教学,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高级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8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的6年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对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出生的8例BPD患儿分别在1、3和6岁龄时联系来院门诊随访或以电话随访,以探讨BPD的中远期随访结局。结果 1岁龄3例电话随访,5例来院随访;3岁龄2例电话随访,6例来院随访;6岁龄均来院随访。因肺炎或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再入院治疗:1岁以内8例22例次,~3岁3例6例次,~6岁1例次。1岁以内4例10例次出现喘息,~3岁3例6例次出现喘息,~6岁2例3例次出现喘息。6岁龄时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5/8例(62.5%)提示小气道功能改变、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等;X线胸片检查显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不规则实变影3例;毛玻璃样改变和囊泡形成3例;局限性肺气肿2例。结论 BPD患儿1岁龄时明显增加了再次入院风险,学龄前期趋于减少,但6岁时仍有62.5%病例提示常规肺通气功能异常,部分病例胸部影像学为毛玻璃样改变、囊泡形成和局限性肺气肿。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腹症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对新生儿气腹症的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新生儿气腹症的临床资料。对早产、原发疾病、就诊时间、手术时间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72例气腹症,腹胀、呕吐为其早期和常见症状,腹壁发红及红肿高度提示气腹症,及时腹部直立位X线检查和腹腔穿刺有助诊断;手术治疗64例,其中62例为消化道穿孔,2例为非消化道穿孔,8例放弃治疗出院;手术患儿中治愈37例,治愈率57.8%;死亡27例,病死率42.2%。不同原发疾病病死率不同,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死率最高,达78.3%。对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手术时间(P<0.05)、早产(P<0.05)、多脏器功能受损(P<0.0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0.01)是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24h内手术者疗效较佳(P<0.01)。结论新生儿气腹症中绝大多数为消化道穿孔性气腹,病死率高,死亡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脏器功能受损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