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额顶颞区皮瓣血管的臣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侧成年尸体的头颅血管灌注有色填充剂,观测额顶颞区皮瓣的血管。分布于这一区域的主要血管为颞浅血管,此外耳后血管、眶上血管和滑车上血管亦参与该区的分布。颞浅动脉是最大的一支头皮动脉,分布面积占整个头皮的57.38±6.05%。额支和顶支是它的两分支。额支存在恒定,它的管径、分布面积都比顶支大,是一支优势血管。颞浅静脉是颞浅动脉的伴行静脉,静脉顶支的出现率恒定,管径比静脉额支大。统计了颞浅动脉与相邻头皮动脉间的吻合血管,为跨正中线超长皮瓣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讨论了以额支为血管蒂的前额瓣及以顶支为血管蒂的头皮瓣。  相似文献   
42.
运用FOS免疫组化结合NADPH-d组化双重标记技术,研究了soman诱发惊厥大鼠杏仁核内c-fos高表达神经元与NADPH-d阳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soman诱发惊厥后的1.5h至48h,杏仁核簇内c-fos呈现持续过度表达、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具有显著的亚核定位特征。NADPH-d活性在惊厥后明显增强。有10%的FOS阳性神经元同时也呈现NADPH-d阳性。而几乎所有的NADPH-d阳性神经元均呈FOS染色阳性。鉴于FOS表达的诱导和NADPH-d的激活具有共同的上游事件,即NMDA介导的钙内流,可以认为FOS引发的目的基因表达及NO的神经毒作用可能存在于杏仁核的神经元损伤机制中。  相似文献   
43.
锁骨上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锁骨上皮瓣是修复面颈部缺损的较理想供区。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锁骨上皮瓣血管进行了巨微解剖观测。该皮瓣的血供主要是颈横动脉或其浅支发出颈皮支(共83.3%),少数来自肩胛上动脉或其浅支发出的颈皮支,回流静脉主要是颈外静脉。皮瓣的血管蒂如带上起源动脉,则长4.0cm,外径2.2mm,皮支分布面积8cm×10cm,可作为游离或带血管蒂皮瓣。此皮瓣还可带锁骨上中间神经作成游离感觉皮瓣。  相似文献   
44.
用ABC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Soman诱发大鼠产生强直阵挛性惊厥后的c-fos原癌基因在丘脑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低剂量Soman中毒但未出现惊厥的动物和戊巴比妥抗惊厥的动物丘脑内都未见c-fos表达的增加。而致惊厥的动物则从惊厥1h至3h,丘脑内c-fos表达均有显著增加,表达呈恒定的核特异定位分布。出现群集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核团是:丘脑中线核群的丘脑室旁核、菱形核、粘合核;板内核群的中央旁核、中央内侧核和中央外侧核;丘脑前核诸亚核以及丘脑网状核。上述结果表明,丘脑非特异性核团的协同活动以及丘脑前核可能参与惊厥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45.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膝关节的滑膜附着及关节内滑膜隐窝的出现情况。膝关节内滑膜隐窝有:髌上囊内侧隐窝,髌上囊外侧隐窝,前上隐窝,前内侧稳窝,前外侧隐窝,后上内侧隐窝,后上外侧隐窝,其中后上内,外侧隐窝恒定存在,为膝关节附近手术和膝关节镜术入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6.
根据淋巴管的形态、功能、以及淋巴微循环调控机制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考虑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基础上,仿照Sungawa心输出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描述淋巴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并将模型的理论研究结果与Ikomi的按摩对兔后腿淋巴流量影响的实验相对照,发现两者符合程度较高,表明该模型对于分析淋巴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有一定的意义,特别分析了淋巴流量与按摩频率的关系,可用于临床分析推拿等外治疗法对淋巴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观察了50侧成人腹壁标本。 腹前壁每侧有外侧、内上和内下浅静脉。存在2支和3支线静脉的占80%。浅静脉中以内上浅静脉的存在最为恒定,管径最粗,收纳范围最大,平均达脐以上70.88mm,行程有规律,因此具有临床价值。 浅静脉干内都有瓣膜。瓣膜主要位于静脉的终未(即口瓣),浅静脉的下半段及脐平面上下2cm范围内。瓣膜的下方多有属支汇入。属支开口处也常有口瓣。 联系静脉瓣讨论了静脉蒂皮瓣移植后的淤血问题。  相似文献   
48.
足三里的应用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下膈,属胃……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可见胃经与消化系统存在密切的联系。足三里是该经的重要穴位,因此在临床上将其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在镇痛的临床应用上又有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足三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穴位的定位、层次结构、基本作用原理,以及有关治疗胃肠道疾病和镇痛的作用基础等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9.
穴位结构研究的小结和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深入探讨穴位的物质基础。方法用小腿标本,针刺留针后解剖,骨间膜PIXE扫描,血管灌注后巨微解剖;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高Ca+十对大鼠血管周神经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地”位于结缔组织结构处,该处有特定血管支分布,钙元素和微小血管聚集,高Ca++可促血管周神经释放CGRP和NPY。由此提出5点深入探讨穴位区结构的设想。结论血管、钙、血管周神经可能是穴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0.
观察了50例标本股前部上份的皮瓣动脉,股前部上份皮瓣动脉来源有二:①腹股沟区三支浅动脉的股皮支,它们又可以分成主要分布股部的股皮支和分布其它皮区为主但同时分布股部的过路皮支,前者又分长、短两种。②股部深动脉的直接皮炎。股前部份上内侧半的皮肤主要由阴部外浅动脉的股皮支分布,外侧半主要由旋骼浅动脉的股皮支分布。这两支动脉可考虑用作相应皮瓣的血管蒂。阴部外浅动脉的股皮支主要来自下主支,当下主支具独立起源时,可考虑用下主支作为皮瓣动脉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