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人肾癌细胞端粒酶基因表达、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对肾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针对人端粒酶RNA(hTR)模板区的siRNA(100nmol/L)转染肾癌7860细胞,采用RTPCR检测7860细胞端粒酶mRNA表达,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端粒酶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hTRsiRNA处理组7860细胞端粒酶mRNA表达(40.7±1.5)%降低,端粒酶活性(32.7±2.3)%降低,细胞增殖抑制率(63.6±1.6)%增加,凋亡细胞阳性率(39.4±0.6)%增加。分别与阴性siRNA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iRNA能抑制人肾癌细胞端粒酶mRNA表达及活性,进而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有望成为肾癌基因治疗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于1993年—2006年收治的7例嗜酸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7例患者平均年龄33.2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腹痛等。影像学检查示膀胱壁增厚和占位性病变。均通过活组织检查后诊断为嗜酸性膀胱炎。治疗上采取药物及手术治疗。结果4例经药物治疗痊愈,另3例经电切辅以药物治疗痊愈。其中6例获得随访1-7年,排尿异常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膀胱异常变化消失。结论嗜酸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与膀胱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应注意与恶性膀胱肿瘤相鉴别,治疗上应以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应用新型免疫毒素BDI- 1-PEA膀胱灌注 ,探讨其对预防人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  1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应用 10 0倍半细胞致死剂量浓度 (1× 10 - 7mol L)抗人膀胱癌免疫毒素BDI- 1-PEA5 0ml行膀胱内灌注 ,药物在膀胱内保留 1h后排出 ,每周灌注 2次 ,10次为一疗程。同期随机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应用丝裂霉素 2 0mg膀胱灌注作为对照 ,每周灌注 1次 ,8次后改为每月 1次 ,10次为 1疗程。每 3个月复查膀胱镜或B超检查。结果 免疫毒素组用药后随访 7~ 16个月 ,平均 12个月 ;12例病人均无复发 ,多次膀胱镜检查未见异常。丝裂霉素组随访 9~ 15个月 ,平均 11个月 ;2例复发。结论 免疫毒素BDI- 1-PEA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4.
浅表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预后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资料,研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措施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病例中,复发65例,初诊时为多发、大于3 cm、病理为G2级以上的高危肿瘤复发率分别要高于单发、小于3 cm、病理为C1级的中低危肿瘤;对于保留膀胱的...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膀胱癌细胞株BIU-87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建立人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40只,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ATRA组,As2O3组,ATRA和As2O3联合用药组;裸鼠瘤体内连续注射用药14d。停药后48h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处死裸鼠,测量移植瘤体积、重量,计算抑瘤率;移植瘤及心、肝、肾等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瘤组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CD43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2O3组及ATRA组移植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质量抑瘤率分别为43.77%,41.82%),两者联合用药后,抑制作用显著增强(质量抑瘤率为68.55%),抑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81,P〈0.01);As2O3组、ATRA组、联合用药组均不同程度下调VEGF表达(OD值分别为27.33±2.17,20.72±2.01,19.23±2.32,17.16±1.59)及MVD的表达(OD值分别为141.12±8.38,43.39±7.41,44.77±8.25,30.56±7.71),联合用药组下调最显著;各用药组均出现轻度白细胞抑制(t=3.16,3.08,3.37,P〈0.01),联合用药组抑制程度与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As2O3在体内能够协同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仅有白细胞轻度抑制,对肝肾功能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Ki67基因,探讨其对裸鼠人肾癌细胞移植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人肾癌细胞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于肿瘤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0.2 ml(C组)、pSilencer空质粒20μg/只(P组)、pSilencer-Ki67重组质粒20μg/只(PK组),每隔2天注射一次,共7次。取肿瘤测量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PK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C、P组,移植瘤细胞Ki67表达率也明显降低,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应用RNAi技术沉默Ki67基因可以降低人肾癌细胞裸鼠移植瘤Ki67基因表达,同时引起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两种分离路径。方法:37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左侧21例,右侧16例,均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肿瘤2~3cm25例,采用肾脏脂肪囊外的路径定位切除;<2cm12例,行切开肾上极脂肪囊路径,以其为标志,游离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手术顺利。自分离腰肌间隙后,两种路径均10~15min顺利显露肾上腺肿瘤,手术时间45~140min。病理结果示良性肿瘤。结论:对于2~3cm肿瘤,经肾脏上极脂肪囊外路径分离;<2cm肿瘤,以肾上极为解剖标志,可以快速定位分离肿瘤。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SATB-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无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各30例患者的前列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ATB-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ATB-1表达阳性率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为0(0/30),前列腺癌组织为86.7%(5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2~4分者SATB-1表达阳性率为76.5%(13/17),5~7分者为85.0%(17/20),8~10分者为95.7%(22/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评分半定量法对SATB-1表达强度进行评分,经秩和检验SATB-1表达强度在前列腺癌无骨转移组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TB-1表达强度在前列腺癌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随Gleason评分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SATB-1仅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且在Gleason评分高、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强度明显增加.SATB-1有望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提高对仅有骨外器官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2例因体检发现肺脏和肝脏有转移癌灶的患者,进一步检查仅发现血PSA升高。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MRI示前列腺包膜连续性消失,ECT检查骨骼无异常。遂用LHRHa联合抗雄药物行诊断性内分泌治疗,一例病人在12个月时行手术去势。分别于15个月和18个月时行前列腺调强放疗一疗程(80Gy)。结果:经内分泌治疗3个月时,肝、肺多发转移灶消失或明显缩小,6个月时转移灶均消失,PSA水平1例维持在0.02μg/L以下,1例维持在0.5μg/L左右。放疗后停用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肝、肺扫描正常,骨扫描正常,PSA均维持在1.0μg/L以下。结论:前列腺癌的远处转移可首先出现在骨骼以外器官,在诊断时应重视对骨外器官的检查。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