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4周时的疗效和耐药发生情况. 方法 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4例,分为3组治疗,疗程104周.初始联合治疗组,LAM与ADV联合治疗104周.LAM、ADV治疗组,初始单药治疗,48周时根据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继续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至104周.在0~104周不同时间点,对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等指标分别进行检测.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初始联合组,在48周、104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4%和95%;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473,P=0.034,104周时x2=5.547,P=0.016;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14.802,P< 0.01,104周时x2=5.547,P=0.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8%和44%;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543,P=0.033,104周时x2=4.438,P=0.035;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4.035,P=0.045,104周时x2=4.223,P=0.040.与LAM组、ADV组相比,初始联合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等均具明显差异,P≤0.05或P≤0.01.初始联合组在104周治疗中病毒学突破为零,与LAM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LAM与ADV初始联合治疗,相比单药或48周后的优化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更低的HBV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52.
陈学福  陈小革 《广东医学》2002,23(10):1042-1043
目的:探讨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的TGF-β1和HA,LN,Ⅳ-C,PⅢP对肝纤维化的关系,并与肝组织的病毒分级分期进行对比,评价其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用ELASA法测定血清TGF-β1的水平,用ELASA和RIA法检测血清HA,LN,Ⅳ-C,PⅢP的水平。肝脏病理切片常规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进行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分级分期。结果:血清THG-β1变化趋势与HA,LN,Ⅳ-C,PⅢP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TGF-β1和HA,LN,Ⅳ-C,PⅢP的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GF-β1和HA,LN,Ⅳ-C,PⅢP水平可做为评价肝纤维化动态改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在化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或恩替卡韦(0.5 ms/d),就组间病毒学突破率,原发性无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的病毒学突破率、肝炎突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34.2%,原发耐药率为10.5%,肝炎突发率为26.3%,肝衰竭发生率为2.6%;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2%、0%、0%、0%,两者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HL并HBV感染患者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疗效相当;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DNA>103 copies/mL的患者恩替卡韦有更低的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能更好地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估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7例恩替卡韦治疗96周达到HBV DNA<500拷贝/ml且0.227PEIU/ml<HBeAg≤50.000 PEI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接受ETV与PegIFN α-2a联合治疗12周后改为Peg-IFN α-2a单药治疗至48周(试验组),30例继续接受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分别在治疗的24、48周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评估.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ALT、HBsAg、HBeAg水平有可比性.治疗48周,试验组HBeAg阴转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0.7%和37.0%,与对照组的16.7%和1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79和5.11,P值均<0.05).试验组HBsAg清除率和HBV DNA反弹率分别7.4%与11.1%,对照组无HBsAg清除和HBV DNA反弹(x2值分别为2.307 和3.519,P值均>0.05).治疗48周,试验组HBsA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866.0±2580.4)IU/ml对比(4335.8±2650.0) IU/ml,t=5.11,P<0.05]. 结论 恩替卡韦经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Peg-IFNα-2a治疗有助于实现HBeAg血清转换和HBsAg定量下降.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探讨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应答情况指导治疗的个体化策略在基因1型HCV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140例基因1型HCV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 mg/d.治疗4周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患者(定为A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24周治疗(A1组)、48周治疗(A2组);未达到RVR者在12周达到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的患者(B组)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48周治疗(B1组)、72周治疗(B2组); 24周延迟病毒学应答(PVR)的患者接受72周治疗(C1组),24周无PVR的患者终止治疗(C2组).治疗停止后随访24周.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HCV RNA水平,比较不同疗程组的疗效.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24周患者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率为100%,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为65.9%,复发率为34.1%;治疗48周患者的ETR率为95.3%,SVR率为82.8%,复发率为12.5%;治疗72周患者的ETR率为82.1%,SVR率为67.9%,复发率为14.3%.A1组、A2组患者的SVR率分别是65.9%和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中HCV RNA<1×106拷贝/ml的患者接受24周和48周疗程的SVR率分别为72.7%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V RNA≥1 × 106拷贝/ml的患者接受24周和48周疗程的SVR率分别是63.6%和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B2组患者的SVR率分别是78.9%和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患者的SVR率是55.6%.在治疗期间均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RVR、cEVR是慢性丙型肝炎应答指导的预测因子.获得RVR者,治疗48周比24周的SVR率高;但获得RVR且基线HCV RNA<2×106拷贝/ml患者,可缩短疗程,接受24周的治疗.未获得RVR而达到cEVR的患者,延长治疗至72周并未提高SVR率.24周延迟应答者,延长疗程至72周可以提高SVR率.  相似文献   
57.
菊藤降压胶囊治疗高血压病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院内制剂菊藤降压胶囊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结果:经治疗,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明显缓解。结论:菊藤降压胶囊对高血压病患者具有明显降压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59.
自2009年4月确诊第一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以来,甲型H1N1流感已在世界范围暴发流行,尤其2009年11月至12月,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明显增多[1-5].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分析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病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主导作用[6].  相似文献   
60.
芪丹通脉片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芪丹通脉片 (QDTMT)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犬左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结扎冠脉 ,造成犬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经十二指肠灌入实验用药 ,测量用药前及用药后不同实验时间点左室收缩力、左室作功、左室内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各给药组对左室收缩力、左室作功无明显影响 ;生药 2 g· kg- 1剂量组可增加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 dtmax) ,用药后 90 min,12 0 min分别增加 (111.89± 10 .0 9) %和 (116 .6 5± 10 .43)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 1) .结论  QDTMT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