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5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81.
胃肠道间质肿瘤伴肝转移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伴肝转移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胃肠道间质肿瘤伴肝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转移18例,其中12例位于胃,2例位于十二指肠,4例位于结肠。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60%),腹部包块(25%),体检发现贫血(25%)。术前均行内窥镜、B超及CT检查,术前12例病理确诊(66.7%)。全组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和手术并发症,其中局部切除3例,12例扩大切除 肝转移灶切除 淋巴结清扫。6例患者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辅助治疗。16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生存率为88.9%,3年生存率为48.6%。结论:GIST伴肝转移术前确诊率低,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2.
目的:探索共刺激信号B7—1的表达缺失对胃癌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4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中B7-1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所有癌旁胃组织都有B7—1基因的表达,而44例胃癌组织中只有8例有表达,癌旁正常胃组织与胃癌组织中B7—1基因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X^2=9.14,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35例胃癌组织中,1例有B7—1基因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的9例胃癌组织中有7例检测到B7—1 mRNA的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B7—1 mRNA的表达率显著降低(X^2=23.66,P〈0.05)。结论:B7—1 mRNA表达缺失促进了胃癌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3.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患者伴发大肠息肉的发生规律,探讨结直肠癌伴发息肉的合理治疗策略。方法:对311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伴发息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11例结直肠癌中有68例伴发大肠息肉,共136枚,其中99枚为腺瘤性息肉,有中度不典型增生94枚,有2枚息肉有局灶性癌变;术前诊断66枚,术中诊断35枚,术后诊断35枚,梗阻性结直肠癌伴发息肉的发病率(21/58)高于非梗阻性结直肠癌(χ^2=5.06,P〈0.05)。结论:重视结直肠癌伴发息肉的处理,术前应仔细的肠镜全结肠检查,必要时行术中肠镜检查,对于手术前未能行全结肠检查的患者建议术后早期进行肠镜检查,对息肉可酌情采取活检夹除、电灼、电凝套切、粘膜下切除及术中切除等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184.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瘤体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VCAM- 1)及外周血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s VCAM- 1)的表达与胃癌的血管生长、转移方面的影响。方法 :对 4 1例胃癌、8例良性胃溃疡、10例正常人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 ,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 2 5例正常人、3 0例胃癌术前和术后 1周外周血进行检测 ,分析瘤体及外周血清中 VCAM- 1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VCAM- 1不仅在胃癌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 ,在胃癌细胞膜上也有表达 ,而且 VCAM- 1的表达强度、表达率与胃癌血管的生长和转移有关。胃癌组病人外周血清中 s VCAM- 1的浓度比正常对照组高 ( P<0 .0 1) ,并且术后胃癌病人血清中 s VCAM- 1的浓度下降 ( P<0 .0 1)。结论 :VCAM- 1在胃癌的血管生成、癌细胞转移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s VCAM- 1有望成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5.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4v5含量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测定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44变异体5(CD44v5)含量,探讨其对胃癌转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胃癌患者术前PBL CD44v5含量和10例正常对照组PBL CD44v5含量.结果胃癌患者术前PBL CD44v5含量为7.61%±5.54%,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有转移的胃癌患者PBL CD44v5含量(8.77%±5.95%)明显高于无转移者(4.44%±2.33%),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 PBL CD44v5可望作为胃癌患者转移的生物学监测指标.应用FCM检测胃癌患者术前PBL CD44v5含量对胃癌转移的诊断和进展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6.
CD44v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检测国人胃癌中的转移相关基因CD44vmRNA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6 0份组织标本均取自 1997年 11月~ 1998年 2月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 ,术前均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胃癌 ,正常胃粘膜取自距癌肿块 10cm远的部位 ,癌旁组织取自癌肿块旁 2cm处组织。实验标本在手术切除离体后 30min内切取 ,立即冰冻于液氮罐中 ,并转至 - 70℃冰箱中备用。病理分型按Laureu分型分为肠型(分化较高的管状或乳头状腺癌 )和弥漫型 (分化差呈浸润生…  相似文献   
187.
目的 通过随机化对照研究,评价热凝切割刀应用于剖腹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90 例,随机均分为3 组。A组为热凝切割组,B组为高频电刀切割组,C组为普通手术刀切割组。从切皮至进腹为止,采用止血效果、肌肉颤动、组织炭化、术中焦糊气味及烟雾、刀片粘结组织、切口愈合、脂肪液化等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A组止血和切口愈合时间与B 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肌肉颤动、组织炭化、组织焦化烟雾污染、皮下脂肪液化等项指标则显著优于B 组( P<0.01),且止血功能优于C组(P< 0.01) ,其手术创缘较B组和C 组整齐。结论 热凝切割术能够明显提高进腹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创伤,促进腹部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8.
异搏定、能量合剂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液对缺血小肠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制成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缺血即刻、完全阻断60分钟和再灌注30分钟时小肠组织线粒体游离Ca2+浓度和小肠组织ATP含量结果完全阻断60分钟时,异搏定组Ca2+浓度(2.976±0.410)nmol/mg·prot及该组和能量合剂组ATP含量(0.564±0.097,0.594±0.090)μmol/g干重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再灌注30分钟时,两组Ca2+浓度(2.401±0.323,3.847±0.610)nmol/mg·prot和ATP含量(0.806±0.184,0.749±0.280)μmol/g干重均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异搏定和能量合剂可以显著改善缺血小肠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89.
为分析聚左旋乳酸微针导入对肤质的改善效果,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6月于我院行肤质改善 干预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聚左旋乳酸微针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接受面部肤质改善的6例患者治 疗后面部肤质的整体改善效果较好,提亮效果十分理想,治疗后棕色斑区域评分为(76.58±23.71)分,低于 治疗前的(110.21±2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手部肤质干预的2例患者肤质为C级轻微 改善,其手部褶皱以及细纹明显减少;接受颈部肤质干预的4例患者肤质改善效果也十分理想。可见,使 用聚左旋乳酸微针来对面部、颈部以及手部等肤质进行干预,不仅有良好的肤质改善效果,还具有一定安 全性,应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