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刘斐  虞坚尔 《河南中医》2013,33(3):326-328
哮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多发病,从中医角度看,哮喘涉及风、痰、瘀多个致病因素,发病环节;从西医角度看,哮喘则由多种细胞参与,形成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建等多个发病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医者们应注意中西医结合,采取多靶点、多环节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学龄前儿童术前焦虑和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学龄前患儿100例,随机分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50例,D组右美托咪定0.5μg/kg稀释到20 ml,C组为等量生理盐水,单次静脉微量泵注,20 min内泵注完毕。在病房泵注前(T1)、病房泵注结束(T2)2个时间点,以改良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 YPAS)评估焦虑水平;所有患儿于术前1 d同一时刻和麻醉前取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S)。结果两组患儿在T1时刻焦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在T2时刻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儿焦虑评分T2时刻明显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T1、T2时刻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1 d所测E、NE、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麻醉前E、NE、CS明显高于术前1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麻醉前E、NE、CS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D组麻醉前所测E、NE、CS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干预,可消除患儿焦虑,减少应激激素分泌,减轻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3.
正脑卒中是人类第二大死因和最主要的致残因素[1],脑卒中后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2],其中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较普遍。国外研究报道,大约2/3的中风患者存在认知问题[3],在中国,大约55.9%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4]。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愿意参与到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配合肢体功能训练[5],这反过来又影响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以及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负荷对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1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CA与CAG.以CAG为参照,评价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按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将患者分组,评价不同亚组CTCA的诊断准确性,对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 以患者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3.3%;88.5%、96.2%;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8.0%;84.8%、98.5%;而以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9%、99.5%;83.0%、99.7%.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影响.结论 无论是以患者、血管还是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爆破能量模式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硬核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0例(70只眼),随机分为连续能量模式组和爆破能量模式组.比较术后第1、3、7天术眼最佳矫正视力;比较2组术中使用的实际超声乳化时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比较术后1周、1个月术眼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等指标;观察术后前房反应及各种手术并发症.结果 爆破组患者术后第1、3天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连续超声模式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视力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爆破组患者在0.8~1.0视力区间内分布频数(57.14%)明显高于连续组(40%),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破组术中实际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能量、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均较连续模式组明显少,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连续组患者角膜内皮密度明显低于爆破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减少量相对较少,但连续组患者角膜内皮密度仍较爆破组低,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爆破超声能量模式可大大降低术中的能量释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7.
本文选择1999年3月~2000年11月乳腺癌不同层次的根治手术,术后指导病人早期进行功能 活动,取效较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乳腺癌术后病人13例,均为女性,年龄28~66岁。方法:(1)术后第1天即可做指、腕、 肘的屈伸活动,前臂旋前、旋后、肩内旋、外旋等动作。术后3~5d,先从肘部活动,将患 侧手搭在对侧胸前及肩膀,逐渐抬高,用术侧上肢洗漱梳头,术后2周加大活动量及活动范 围,做上肢摆样运动,耸肩、旋肩、爬墙运动等,并可适当增加抗阻力和器械运动,每日2 次,以及日常活动的训练等。(2)术侧肢体抬高,利于血液循环,麻醉…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状态下血清病毒反转录酶(RT)区准种异质性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就诊治疗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12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12例,留取2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血清标本,比较2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准种异质性差异点,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准种异质性与HBV DNA病毒载量、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 ACLF患者的准种复杂度(包括核苷酸水平、氨基酸水平)和准种多样性(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平均非同义替换位数)均高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CLF组B基因型患者准种平均遗传距离核苷酸水平、平均同义替换数、平均非同义替换数高于C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基因型患者准种复杂度核苷酸水平高于C基因型患者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准种复杂度氨基酸水平与C基因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HB组患者平均遗传距离的氨基酸水平、复杂度的氨基酸水平与HBV DNA有相关性(r值分别...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1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为RDD的12例患者(5例行CT平扫,3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MRI与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12例RDD中,9例为纯结外型(中枢神经系统6例、鼻腔及鼻旁窦2例、骨肌系统1例),2例为纯结内型(颈部/颌下淋巴结),1例混合型(淋巴结及鼻腔)。3例累及淋巴结的病灶CT均表现为等-略高密度,1例RDD患者淋巴结内T2WI上伴有低信号纤维分隔。4例颅内RDD患者T2WI呈低-等信号,1例脑实质型RDD在T2WI呈高信号。3例鼻腔RDD均累及鼻翼,CT均表现为等-略高密度,鼻腔及鼻旁窦腔内软组织肿块趋向结节样改变,伴鼻中隔增厚及鼻甲肥大,其中1例邻近骨质吸收破坏及鼻甲受侵。1例骨骼病变大部分位于骨髓腔,呈磨玻璃改变,局部向外突破致骨皮质破坏。结论 RDD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影像学可提供一些诊断依据,但本病的认识仍需更多病例积累及经验总结,病理及免疫组化是诊断...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