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5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46篇 |
内科学 | 2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226篇 |
综合类 | 99篇 |
预防医学 | 29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28篇 |
肿瘤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正>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及胃食管结合部)暂时或长期经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是膈疝中最常见者,达90%以上。食管裂孔疝在经济发达地区或高脂肪、蛋白地区高发,60岁以上的西方人群中,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达60%[1]。食管裂孔疝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也对病人、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痛苦和负担,同时还能引起包括导致病人死亡的并发症。了解食管裂孔疝解的剖学,对于专业的外科医生显得尤为重要。一、膈肌及裂孔的相关解剖如果想了解食管裂 相似文献
152.
总结我科最近一例补片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窦道形成原因及总结手术治疗技巧。术中采用美蓝染色标记窦道,窦道完全切除,术后放置引流7天,每日换药,术后11天愈合。采用美蓝染色标记、完整切除窦道、清除残余补片及线头、严格无菌操作及术后妥善安置引流是手术以及窦道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3.
无张力修补术后腹股沟复发疝再手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原则。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31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发时间为前次术后3个月至10年,平均(32±10)个月。既往手术方式:疝环填充式修补术14例,平片修补术10例,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5例(TAPP、TEP、IPOM术后分别有2例、2例、1例),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2例。结果手术时间28~86 min,平均(38±6)min。首次复发行开放式全腹膜外无张力修补12例,平片修补6例,腹腔镜下修补4例(TEP2例、TAPP2例),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GPRVS)3例。多次复发者中2例行腹腔镜下修补(包括1例TEP和1例IPOM),2例行开放式完全腹膜外无张力修补,2例GPRVS。随访时间8~52个月,平均(29±8)个月,再复发1例。结论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是术中操作不当或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处理不当。应根据复发疝的类型和性质,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54.
目的观察改良Block修补术在直肠前突型便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43例直肠前突型便秘病人(女性,年龄46岁-71岁,平均56岁)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1例采用改良Block修补术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经典的Block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并发症、痊愈时间、排便情况、术后肛门外形与有无畸形、术后复发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3.61%,它提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55.
解读欧洲疝学会的《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9年第4期《Hernia》杂志上刊登了欧洲疝学会(EHS)所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1]。这一指南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有10多个国家共同遵照执行的洲际性医疗指南。为保持这一指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每年的 相似文献
156.
成人腹股沟区腹横筋膜胶原含量变化与腹股沟疝发病及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目的:探讨腹股沟区横筋膜胶原含量变化与成人腹股沟疝发病及复发的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5例非疝成人作为对照组,成人腹股沟疝40例,斜疝组,直疝组13例,复发疝组11例,以氯胺-T法测定其腹股沟区腹横筋膜的胶原含量。分别探讨后者的改变与年龄的关系,比较疝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各疝组之间的胶原含量。结果:正常成人腹磺筋膜的胶原含量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疝病人中含量明显低于非疝病人;在疝病人中,胶原含量大小顺序为斜疝>直疝>复发疝>结论:成人疝病人多为中,老年人,原因之一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腹横筋膜中的胶原含量减少,抗张力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7.
重组生长激素对实验性肝硬化肝细胞生长激素受体表达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重组生长激素对肝硬化肝细胞表达生长激素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重组生长激素 (0、13 3、133 3、1333ng/ml)干预后大鼠肝硬化肝细胞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变化。结果培养后肝硬化肝细胞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 (10 4 /cell)分别为 0 73± 0 13、1 14± 0 17、1 2 3± 0 2 1、0 6 8± 0 10 (P <0 0 5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重组生长激素对肝硬化肝细胞的生长激素受体具有正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肠屏障的损害(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害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SIRS状态下可导致肠道细菌和毒素的移位。而目前临床上直接观察肠屏障功能仍有较多困难 ,有关SIRS与肠屏障的研究趋势是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探索维护其通透性、减少细菌移位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评价亚甲蓝注射液在门诊肛肠手术镇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选择142例门诊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亚甲蓝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4例采用亚甲蓝注射液+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组68例,单纯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观察对比两组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根据术后第1天、第3天的患者的疼痛评分,亚甲蓝治疗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在显著性(P<0.01)。结论 亚甲蓝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术后长效镇痛疗效,且副作用低,适合在门诊肛肠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观察正常人体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包括内环位置、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等.方法 对解剖尸体(经甲醛防腐处理)11具,男7具,女4具(年龄25~65岁),用游标卡尺测量内环位置、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夹角即腹股沟管的倾斜度,并进行左右两侧配对比较.结果 右侧内环开口位置较左侧明显为高内环中点位置与腹股沟韧带中点水平线距离右侧为(13.45±5.94)mm; 左侧为(11.55±5.03)mm,P<0.05;右侧内环开口较左侧也更为偏向内侧(中间)右侧为(-3.64±4.46)mm, 左侧为(-2.45±3.70)mm (P<0.05);右侧腹股沟韧带与腹股沟管的夹角较左侧大(倾斜度小), 右侧为(15.28±3.10)°,左侧为(13.64±3.32)°(P<0.05).结论 人的腹股沟管左右解剖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内环的位置右侧较高,但倾斜度较小,这是否与斜疝的形成有关,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