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在永久起搏器心房电极的植入过程中,某些患者心房处于房颤状态.此时仅能通过X线下心房电极的位置确定心房电极植入是否成功.本研究对此类患者术后心房电极的状态进行随访,以揭示此种方法的安全可靠性.方法对植入心房电极过程中心房处于房颤状态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72个月.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部分患者记录心房腔内心电图,1例患者记录食管心电图.对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测定心房电极的阻抗、感知以及脉宽设定为0.37~0.40 ms时的阈电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房、心室的内径和EF值.结果 39例患者心房电极植入中心房处于房颤状态.对2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维持窦性心律者14例(51.9%),心房静止1例(3.7%),心房颤动12例(44.4%).14例维持窦性心律者心房电极起搏感知参数良好.比较窦律与心房颤动、静止者的左房内径(37.3±4.95) mm vs (42.9±5.62) mm,左室舒张末内径(48.7±4.62) mm vs (53.92±8.23) mm;左室射血分数(67±6.8)% vs (51±14.9)% 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如处于房颤状态,以X线透视下心房电极达到良好的部位作为心房电极放置成功的标准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为使术后心房电极持续发挥作用,术前应考虑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92.
继发性心脏病的诊断失误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发性心脏病的诊断失误及对策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00083)陈凤荣张福春心脏病由循环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引起,或为其他系统疾病的全身表现之一,称之为继发性心脏病。其病因众多。临床上误诊病例并非少见,主要原因:①有些病人自诉心脏有问题,医生...  相似文献   
93.
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心肌淀粉样变性 ( cardiac amyloidosis CAL)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疾病 ,对其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本文分析CAL患者的临床特征 ,为正确诊断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对近 2年来确诊为 CAL患者的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病理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  3例患者确诊为 CAL。患者为老年 ( x=70岁 )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 3例 )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 2例 )。心电图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 ( 3例 ) ,胸前、肢体导联异常 Q波 ( 3例 )。心肌电压和心肌团块比值下降。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增厚 ( 3例 ) ;左心室舒张内径减小 ( 2例 ) ;左心房增大 ( 3例 ) ;E/ A比值倒置 ;心内膜闪耀的颗粒样物质 ( 1例 ) ;心包积液 ( 2例 ) ;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 ( 3例 )。肾脏病理显示基底膜、小动脉大量微细纤维淀粉样物质沉积。结论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舒张功能受损同时合并肾病综合征等提示 CAL的可能。当心脏外病理确诊为淀粉样变性后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异改变可帮助确诊 CAL  相似文献   
94.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筛选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双交叉设计,分别给予国产以及进口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剂10mg,于服药前以及服药后0.5~48h间隔内定时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样品浓度.色谱条件为,色谱柱:KYA HiQsil(1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mol·L-1磷酸二氢铵溶液(25:70:5);检测波长:Ex=226 nm,Em=300nm;流速:1.0mL·min-1;进样量:80μL.根据测定结果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以进口片剂为参比制剂,评估国产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健康人血浆中比索洛尔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5~80.0ng·mL-1,最低定量限为2.5ng·mL-1.方法准确度在100.20%~104.26%范围内;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20例健康志愿者口服比索洛尔受试及参比制剂后,Cmax分别为(52.94±12.21)和(57.63±9.82)ng·mL-1;Tmax分别为(1.65±0.59)和(1.55±0.54)h;t1/2分别为(12.15±1.47)和(11.94±2.16)h;AUC0~t分别为(680.55±138.08)和(715.18±124.22)ng·mL-1·h,AUC0~∞分别为(742.90±151.48)和(781.00±141.28)ng·mL-1h·,口服比索洛尔受试制剂后相对生物利用度F0~t和F0~∞分别为(95.98±16.12)%和(95.99±15.74)%.结论:国产与进口的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95.
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帮助病人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创伤性骨折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状态,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选择2006年6月—2008年8月住院的创伤性骨折患者50例病例进行心理分析,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6.
低强度激光经皮腔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期,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的应用开创了冠心病治疗的新纪元,但是由于术后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而影响远期疗效。80年代中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应用,虽然使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有较多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至今对再狭窄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因对其机制不是十分了解,故尚缺乏有效方法使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近年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低强度激光局部照射似可明显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一、临床应用的低强度激光及治疗参数低强度激光(lowintensityl…  相似文献   
97.
带教常见问题分析及提高临床带教积极性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医学生来院实习,分析带教时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如何提高老师临床带教的积极性,对未来的医生、护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带教时常见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生成素1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PF级近交系SD雄性大鼠95只,鼠龄6周,体质量(250&;#177;26)g。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8)、载体治疗组(n=24)、基因治疗组(n=23)。②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前降支下穿线而未进行结扎。模型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载体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载体质粒50μg。基因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50μg血管生成素1质粒。③术后3,7,14,28d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和蛋白激酶B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④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中因死亡等原因脱失15只,共有80只进入结果分析,各检测时间点各组分别为5只。①心肌组织内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表达:术后3,7,14,28d,假手术组、模型组、载体治疗组均未见表达,基因治疗组均有表达,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注射后28d仍有表达。②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术后3,7,14,28d,基因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③心肌组织内蛋白激酶BmRNA表达:术后3,7,14和28d,基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1),而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差异不明显(P〉0.05)。④心脏功能:术后7,14,28d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的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和基因治疗组(P〈0.05~0.01)。而基因治疗组术后7,14和28d心脏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1基因心肌内注射可能通过直接抑制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按AMI后12h内和大于12h发生Af者,将106例有Af的AMI患者分为早期组(48例)和后期组(58例),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心房颤动发生者的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CAG),急诊经皮腔内冠动脉成形术(PTCA)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统计学显示两组的年龄(65.7±12.6岁vs 68.1±10.2岁)、左心房内径(38.1±3.26mm vs 39.O±4.35mm)无显著性差别(P>O.05)。早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O.58±O.12 vs O.40±O.10,P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孤立性房颤 (LAF)临床特征对其预后及结局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LAF 10 4例 ,高血压房颤 (HPAF) 4 9例 ,以HPAF组为对照 ,采用单因素的 χ2 检验和多因素的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 ,对LFA的性别、年龄、并发症、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及超声心动图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与HPAF组相比 ,LAF组左房增大患者检出率较低 (P =0 0 4 1) ,低龄发病患者较多 (P =0 0 2 9) ;无论在LAF组 (P =0 0 16 )还是在HPAF组 (P =0 0 4 7) ,持续性房颤患者并发症检出率均较高 ;左房增大与房颤持续性、左室舒张末内径及高血压呈正相关。结论 在LFA患者 ,不同的临床特征具有不同的自然病程及结局 ,其中左房扩大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