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术式.方法 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动脉造影,观测躅横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躅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观察足内侧皮瓣内的动脉吻合和分布范围.临床上应用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2~54岁,平均32岁.皮肤缺损面积2.5 cm×3.5 cm~7.5 cm×9.5 cm.结果 <足母>横动脉与躅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母>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足母>展肌表面形成动脉网.临床上采用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12例均获得成功.皮瓣切取面积3 cm×4 cm~8 cm×10 cm.全部病例随访1~3年,平均2年,皮瓣全部成活,无破溃、臃肿,足、踝部功能正常,足部血供佳.结论 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皮瓣旋转点最远可前移至<足母>趾近节趾中点,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好、手术方式简便、切取后对足部血供影响较小,是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急性创伤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456例急性创伤的骨科病人72h内疼痛特点及评估分析,探讨护理对策.认为应从去除病因,减少疼痛接受器的反应,阻断疼痛冲动传导,改变病人对疼痛的认知等多方面着手,以尽快、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血清中 4种苯二氮类药物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的浓度。方法 :血清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醚 (已去除过氧化物 )提取 ,4 0℃水浴蒸干 ,残渣用流动相溶解 ,进样分析。色谱条件为DiscoveryC18柱 5 μm (2 5 0mm× 4 6mm) ,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 (42∶18∶4 0V/V ) ,检测波长2 30nm ,柱温 4 0℃。结果 :4种药物一次性分离 ,方法回收率均为 97 7~ 98 5 % ,r >0 .999。日内 ,日间RSD均不大于 7%。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 ,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此类药物中毒的快速定性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静脉留置针是用于静脉输液的一种常用的穿刺工具,可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血管损伤,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发挥积极的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手术科室已经普及使用。其穿刺的操作程序较头皮钢针复杂,要求操作者技术熟  相似文献   
15.
赵一菊  陈冬萍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3):4233-4234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发病期细胞免疫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于我院就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8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重症组)、10例普通甲型H1N1流感患者(普通组),另纳入1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绝对计数检测,并使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组CD8+T细胞、CD4-CD8-T细胞、CD3+T细胞均比对照组低;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和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对H1N1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有提示意义,重视免疫系统的检查和监测有助预后预测和炎症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EN-Stim4神经肌肉刺激器(低频脉冲治疗仪)对2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周,平均12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电刺激治疗后神经轴突均有再生,再生距离125~252cm,平均(18.3±2.8)cm,平均神经再生速度为2.01 mm/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方法的外周神经再生速度(1~15mm/d).结论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明显改善损伤神经所支配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陈冬萍 《健康文摘》2010,(12):16-16
一个在外绅士风度的男子.到了与妻子单独相处的私生活空间,却不再顾及风度,不管妻子感受,按照自己的性情随意行动.这样的行为便是缺少性修养。  相似文献   
18.
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下1/3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解剖观察46侧成人下肢尸体标本的腓动脉前穿支走行及其与外踝前动脉的吻合,腓动、静脉和小腿骨间膜的关系。临床应用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下1/3皮肤缺损8例,男7例,女1例;年龄7~48岁。皮瓣切取面积7cm×4cm ̄23cm×12cm。结果腓动脉下1/3段发出前穿支,平均3.2支,穿过小腿骨间膜孔,经小腿前肌间隔浅出,营养小腿前外侧皮肤。腓动脉终末前穿支与外踝前动脉吻合形成外踝前动脉弓。切开小腿骨间膜很容易游离腓动、静脉。全部病例随访1~8年,平均3年。1例出现远端1/3坏死,余全部成活。皮瓣无破溃、臃肿,踝关节、足趾活动正常,足部血供佳。4例缝接腓浅神经者皮瓣痛觉恢复。所有病例均出现第三、四趾蹼感觉减退。结论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静脉,体位舒适,操作容易,皮瓣切取面积大,切取后对足部血供影响较小,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9.
内镜鼻胆管引流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BD)是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的重要技术之一 ,它具有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内镜治疗胆胰疾病中应用广泛。我院肝胆内镜外科于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2月共进行治疗性ERCP 141例 ,其中同时行ENBD 39例。本文就ENBD术后护理作简要总结。1 临床资料  本组ENBD术患者 39例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2 5~ 80岁。病种 :胆总管结石 31例 ,肝胆管结石 3例 ,肝门部胆管癌 2例 ,胆瘘 2例 ,胆源性胰腺炎 1例。肝门部胆管癌 2例于ENBD减黄后接受开腹手术 ;胆瘘 2例…  相似文献   
20.
介入栓塞与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颌面血管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萍 《护理学杂志》2005,20(11):35-36
对8例颌面部血管瘤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注入栓塞剂,栓塞1~7d后给予局部注射硬化剂,1~2周注射1次,6次为1个疗程。结果8例治疗1~2个疗程后瘤体缩小,瘤体色泽变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介入栓塞和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创伤小、风险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